脂衡颗粒治疗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材料方法与结果 | 第10-2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0-15页 |
·病例选择 | 第10页 |
·诊断标准 | 第10-13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血脂水平 | 第10页 |
·高脂血症的临床分类 | 第10页 |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0-13页 |
·辨证分型标准 | 第11页 |
·症状计分标准 | 第11-13页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3-15页 |
·入选病例标准 | 第13-14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4页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4页 |
·退出标准 | 第14-15页 |
·全面中止试验标准 | 第15页 |
·脱落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试验人群可比性指标 | 第16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16页 |
·主要疗效指标 | 第16页 |
·次要指标 | 第16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6页 |
·西医高脂血症疗效标准 | 第16-17页 |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 | 第17-18页 |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判定 | 第17页 |
·不良反应判断的因果判断指标 | 第17页 |
·不良反应因果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伦理学要求 | 第18页 |
·伦理学审核 | 第18页 |
·受试者知情同意 | 第18页 |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3. 试验结果 | 第19-28页 |
·受试人群分析 | 第19-22页 |
·受试者入选情况 | 第19页 |
·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19-21页 |
·治疗前人口学特征和一般检查 | 第19-20页 |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第20页 |
·治疗前两组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 第20-21页 |
·两组治疗前血脂观察指标的比较 | 第21页 |
·依从性分析 | 第21-22页 |
·疗效分析 | 第22-27页 |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组间比较 | 第22页 |
·两组高脂血症疗效分析 | 第22页 |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治疗后两组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 第23-24页 |
·治疗后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治疗后两组次症积分比较 | 第24页 |
·两组病例TC治疗前后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病例TG治疗前后比较 | 第25页 |
·两组病例HDL-C治疗前后比较 | 第25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25-27页 |
·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 第25-26页 |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 第26页 |
·不良反应分析 | 第26-27页 |
·研究结果总结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5页 |
1. 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28-30页 |
·中医与高脂血症的病名关系 | 第28页 |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8-29页 |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 | 第29-30页 |
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30-35页 |
·高脂血症的病因 | 第30页 |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30-32页 |
·脂衡颗粒药理探讨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件1 (综述) | 第4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