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縮略语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7页 |
1.1 抑郁症简介 | 第9页 |
1.2 抑郁症致病机制 | 第9-28页 |
1.2.1 单胺损耗假说 | 第9-11页 |
1.2.2 HPA轴假说 | 第11-12页 |
1.2.3 神经营养假说 | 第12-14页 |
1.2.4 炎症因子假说 | 第14-16页 |
1.2.5 表观遗传假说 | 第16-17页 |
1.2.6 神经可塑性假说 | 第17-28页 |
1.3 抑郁症治疗药物概述 | 第28-32页 |
1.3.1 三环类抗抑郁药 | 第29页 |
1.3.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第29页 |
1.3.3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 第29-30页 |
1.3.4 选择性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 第30页 |
1.3.5 非典型抗抑郁药 | 第30-32页 |
1.4 抗抑郁药物新研究方向 | 第32-33页 |
1.4.1 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 | 第32页 |
1.4.2 HPA轴下丘脑垂体轴单一靶点治疗 | 第32-33页 |
1.4.3 抗炎症因子制剂 | 第33页 |
1.5 课题依据 | 第33-34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33页 |
1.5.2 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1.5.3 研究目标 | 第34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34-37页 |
第二章 苔黑酚葡萄糖苷类似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7-75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2.2 药物分子设计 | 第37-38页 |
2.3 合成部分 | 第38-62页 |
2.3.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38-40页 |
2.3.2 变换配体部分的合成实验 | 第40-51页 |
2.3.3 变换苷键部分的合成实验 | 第51-54页 |
2.3.4 变换糖基部分的合成实验 | 第54-6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2.4.1 讨论 | 第62-64页 |
2.4.2 小结 | 第64-68页 |
2.5 合成化合物相关结构图谱数据 | 第68-75页 |
第三章 苔黑酚葡萄糖苷类似物的抗抑郁活性筛选 | 第75-83页 |
3.1 抑郁动物模型简介 | 第75-77页 |
3.1.1 习得性无助动物模型 | 第75页 |
3.1.2 慢性应激模型 | 第75-76页 |
3.1.3 行为绝望动物模型 | 第76-7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8页 |
3.3.1 小鼠悬尾实验 | 第78页 |
3.3.2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 | 第7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78-80页 |
3.4.1 悬尾实验结果 | 第78-79页 |
3.4.2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第79-80页 |
3.4.3 实验小结 | 第80页 |
3.5 讨论 | 第80-81页 |
3.6 展望 | 第81-83页 |
附录:化合物谱图 | 第8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