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概述 | 第11-13页 |
1.2.1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定义 | 第11页 |
1.2.2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3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结构布置方式 | 第12-13页 |
1.3 大底盘双塔楼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情况 | 第13-16页 |
1.3.1 大底盘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大底盘结构的振动台实验研究 | 第14页 |
1.3.3 大底盘双塔楼结构的工程应用情况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力学模型和方法 | 第18-30页 |
2.1 地震分析的力学模型 | 第18-22页 |
2.1.1 总体模型 | 第18页 |
2.1.2 层模型 | 第18-20页 |
2.1.3 杆系模型 | 第20-21页 |
2.1.4 有限元模型 | 第21-22页 |
2.2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第22-30页 |
2.2.1 静力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2-27页 |
2.2.3 时程分析 | 第27-28页 |
2.2.4 静力弹塑性方法 | 第28页 |
2.2.5 MIDAS/GEN 介绍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大底盘双塔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 | 第30-62页 |
3.1 模型方案 | 第30-33页 |
3.2 结构分析参数设置 | 第33-34页 |
3.3 各种结构方案的自振周期和三维振型图 | 第34-38页 |
3.4 各种结构方案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 | 第38-40页 |
3.5 各种结构方案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力 | 第40-45页 |
3.5.1 双塔层数相同时楼层的地震反应力 | 第40-42页 |
3.5.2 双塔层数不相同时楼层的地震反应力 | 第42-45页 |
3.6 不同结构方案的楼层内力分析 | 第45-49页 |
3.6.1 双塔层数相同时的楼层剪力分析 | 第45-46页 |
3.6.2 双塔层数不相同时的楼层剪力分析 | 第46-49页 |
3.7 不同结构方案塔楼的框架柱与外核心筒墙肢内力的分析 | 第49-55页 |
3.7.1 双塔层数相同时塔楼框架边柱剪力比较 | 第49-50页 |
3.7.2 双塔层数不相同时塔楼框架边柱剪力比较 | 第50-52页 |
3.7.3 双塔层数相同时塔楼外核心筒剪力比较 | 第52-53页 |
3.7.4 双塔层数不相同时塔楼外核心筒剪力比较 | 第53-55页 |
3.8 不同结构方案底盘顶板的平面内受力分析 | 第55-59页 |
3.8.1 双塔层数相同时底盘顶板的平面内轴向力分析 | 第55-57页 |
3.8.2 双塔层数不相同时底盘顶板的平面内轴向力分析 | 第57-5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底盘高度与塔楼刚度变化时整体结构的时程分析 | 第62-76页 |
4.1 模型参数 | 第62-63页 |
4.2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63页 |
4.3 时程分析参数 | 第63-65页 |
4.4 楼层层间剪力反应分析 | 第65-69页 |
4.5 楼层层间位移反应分析 | 第69-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五章 大底盘双塔楼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76-92页 |
5.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76-77页 |
5.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步骤 | 第77-79页 |
5.3 模型分析 | 第79-89页 |
5.3.1 模型方案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第79-80页 |
5.3.2 结构的性能点 | 第80-82页 |
5.3.3 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82-84页 |
5.3.4 塑性铰的发展分布规律 | 第84-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