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锅炉管束冷凝换热特性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真空锅炉发展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 第13页 |
1.1.2 我国锅炉行业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3 真空锅炉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 真空锅炉工作原理与特性 | 第15-17页 |
1.2.1 真空锅炉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2.2 真空锅炉特性 | 第16-17页 |
1.3 真空锅炉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对真空度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对管束效应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3 对冷凝液凝结形式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4 对蒸发-冷凝过程的研究 | 第20页 |
1.4 真空锅炉的典型问题 | 第20-22页 |
1.4.1 真空度不易维持 | 第20-21页 |
1.4.2 冷凝换热管束效应 | 第21页 |
1.4.3 蒸发-冷凝共存问题 | 第21-22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课题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真空锅炉相变换热理论分析 | 第24-35页 |
2.1 管束冷凝换热机理 | 第24-25页 |
2.2 管束冷凝换热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2.1 不凝性气体的影响 | 第25页 |
2.2.2 管束效应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 蒸汽流速的影响 | 第26页 |
2.3 管束冷凝换热计算 | 第26-31页 |
2.3.1 管外冷凝换热计算 | 第26-30页 |
2.3.1.1 单管管外冷凝换热计算 | 第26-28页 |
2.3.1.2 管束管外冷凝换热计算 | 第28-30页 |
2.3.2 管壁导热换热计算 | 第30页 |
2.3.3 管内水对流换热计算 | 第30-31页 |
2.4 管束冷凝换热数值模拟计算 | 第31-34页 |
2.4.1 模型假设 | 第31-32页 |
2.4.2 控制方程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真空锅炉管束换热试验研究 | 第35-47页 |
3.1 试验系统布置 | 第35-40页 |
3.1.1 试验系统组成 | 第35-37页 |
3.1.2 试验段设计 | 第37-39页 |
3.1.3 试验工况 | 第39-40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3.2.1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3.2.2.1 各管排传热系数 | 第41-44页 |
3.2.2.2 流速与传热系数 | 第44-45页 |
3.2.2.3 热通量与传热系数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真空锅炉管束换热数值模拟 | 第47-61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48-53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48-50页 |
4.1.2 模型简化 | 第50-51页 |
4.1.3 模型假设 | 第51-52页 |
4.1.4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4.2 模型计算 | 第53-58页 |
4.2.1 模型选择 | 第53页 |
4.2.2 控制方程 | 第53-56页 |
4.2.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设定 | 第56-58页 |
4.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3.1 残差曲线 | 第58页 |
4.3.2 速度流场分布 | 第58-59页 |
4.3.3 温度流场分布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真空锅炉换热强化 | 第61-72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换热强化分析 | 第61-63页 |
5.3 换热强化措施 | 第63-71页 |
5.3.1 加装翅片 | 第63-65页 |
5.3.2 加装导液槽 | 第65-67页 |
5.3.3 改变蒸汽流向 | 第67-69页 |
5.3.4 改变管壁表面特性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经历 | 第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