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脱落酸 | 第11页 |
1.2 脱落酸信号转导系统 | 第11-16页 |
1.2.1 脱落酸受体 | 第11-13页 |
1.2.1.1 脱落酸受体的发现 | 第11-13页 |
1.2.1.2 脱落酸受体蛋白PYL的分子结构 | 第13页 |
1.2.2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C(PP2C) | 第13-15页 |
1.2.2.1 蛋白磷酸酶的分类 | 第14页 |
1.2.2.2 PP2C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1.2.2.3 PP2C参与的ABA信号转导途径 | 第15页 |
1.2.3 PYL结合ABA对PP2C活性的抑制作用 | 第15-16页 |
1.3 PYL3和ZmPP2C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4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16-17页 |
1.4.2 GST Pull down技术 | 第17页 |
1.4.3 BiFC技术 | 第17-18页 |
1.5 蛋白质结构的预测方法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30页 |
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页 |
2.2 ZmPYL3和ZmPP2C16共转化酵母 | 第20-23页 |
2.2.1 质粒提取 | 第20-21页 |
2.2.2 目的片段双酶切检测 | 第21页 |
2.2.3 重组质粒转化酵母 | 第21-22页 |
2.2.4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2-23页 |
2.3 玉米原生质中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 | 第23-26页 |
2.3.1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23-25页 |
2.3.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3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26页 |
2.3.4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26页 |
2.4 荧光定量PCR | 第26-30页 |
2.4.1 总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4.2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27-28页 |
2.4.3 荧光定量PCR | 第28-30页 |
2.4.3.1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和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28页 |
2.4.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28-29页 |
2.4.3.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页 |
2.4.3.4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29页 |
2.4.3.5 qRT-PCR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3.1 ZmPYL3和ZmPP2C1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30-38页 |
3.1.1 ZmPYL3和ZmPP2C16氨基酸序列组成成分及理化特性分析 | 第30页 |
3.1.2 ZmPYL3和ZmPP2C16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30-31页 |
3.1.3 ZmPYL3和ZmPP2C16蛋白跨膜结构预测 | 第31页 |
3.1.4 ZmPYL3和ZmPP2C16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31-32页 |
3.1.5 ZmPYL3和ZmPP2C16的三维结构预测 | 第32-33页 |
3.1.6 不同植物PYL和PP2C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 | 第33-38页 |
3.2 酵母双杂交的结果 | 第38-40页 |
3.2.1 重组质粒双酶切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3.2.2 酵母双杂交方法检测ZmPYL3和ZmPP2C16间的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3.3 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 | 第40-41页 |
3.3.1 pSY736-ZmPYL3和pSY735-ZmPP2C16载体的构建 | 第40页 |
3.3.2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40-41页 |
3.4 ABA诱导下ZmPYL3、ZmPP2C16基因的表达量 | 第41-45页 |
3.4.1 ZmPYL3、ZmPP2C16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41-43页 |
3.4.1.1 对提取的RNA进行检测 | 第41-42页 |
3.4.1.2 18S和GAPDH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3.4.1.3 ZmPYL3、ZmPP2C16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43页 |
3.4.2 ZmPYL3和ZmPP2C16基因在ABA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5 后续研究方向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