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玉米穗粒腐病 | 第11-16页 |
1.1.1 病原菌 | 第11-12页 |
1.1.2 传播途径及人工接菌方法 | 第12页 |
1.1.3 影响玉米穗粒腐病发病的因素 | 第12-13页 |
1.1.4 玉米穗粒腐病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5 玉米穗粒腐病的分级标准 | 第14-15页 |
1.1.6 玉米穗粒腐病抗性QTL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 第16-18页 |
1.2.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 第17页 |
1.2.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在QTL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简化基因组测序 | 第18-20页 |
1.3.1 基本技术原理 | 第18-19页 |
1.3.2 SLAF-seq技术的优势 | 第19页 |
1.3.3 SLAF-seq技术的应用 | 第19-20页 |
2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2.1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3.1 材料 | 第21页 |
3.1.1 玉米种质材料 | 第21页 |
3.1.2 病原菌 | 第21页 |
3.2 方法 | 第21-26页 |
3.2.1 接菌菌液准备 | 第21-22页 |
3.2.2 人工接菌及田间病级鉴定 | 第22-23页 |
3.2.3 SLAF-seq测序 | 第23页 |
3.2.4 分子标记开发 | 第23-25页 |
3.2.5 抗病关联染色体区段内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初步验证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9页 |
4.1 SLAF-seq测序结果 | 第26-31页 |
4.1.1 测序总数据量 | 第26页 |
4.1.2 SLAF标签定义和多态性分析 | 第26-27页 |
4.1.3 SLAF标签及Marker在各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27-28页 |
4.1.4 样品间多态性分析与统计 | 第28页 |
4.1.5 代换系基因型来源及抗病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28-31页 |
4.2 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 第31-34页 |
4.2.1 候选区段内已知位点的收集 | 第31-32页 |
4.2.2 候选区段内新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2-33页 |
4.2.3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验证 | 第33-34页 |
4.3 抗病候选基因的挖掘与初步验证 | 第34-39页 |
4.3.1 候选区段内基因分析 | 第34-35页 |
4.3.2 候选基因初步验证 | 第35-39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9-43页 |
5.1 讨论 | 第39-42页 |
5.1.1 玉米穗粒腐病定位研究 | 第39页 |
5.1.2 SLAF-seq技术与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结合应用 | 第39-40页 |
5.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5.1.4 候选区段内抗病基因的成簇存在 | 第41页 |
5.1.5 候选基因的验证 | 第41-42页 |
5.2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