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2.1 生态道德 | 第15-17页 |
1.2.2 生态道德教育 | 第17页 |
1.2.3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8-22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9-22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25-35页 |
2.1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5-30页 |
2.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道德思想 | 第25-27页 |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2.1.3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2.1.4 价值澄清理论 | 第29-30页 |
2.2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0-35页 |
2.2.1 生态和谐观教育 | 第30-31页 |
2.2.2 生态平等观教育 | 第31-32页 |
2.2.3 生态消费观教育 | 第32-33页 |
2.2.4 生态责任感教育 | 第33-34页 |
2.2.5 生态危机感教育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35-56页 |
3.1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35-42页 |
3.1.1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调查概况 | 第35-36页 |
3.1.2 云南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3.1.3 云南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与行为情况 | 第37-42页 |
3.2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效与问题 | 第42-52页 |
3.2.1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初见成效 | 第42-46页 |
3.2.2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6-52页 |
3.3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6页 |
3.3.1 西方不良生态价值观念的冲击 | 第52-53页 |
3.3.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 第53-54页 |
3.3.3 高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 第54页 |
3.3.4 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失 | 第54-55页 |
3.3.5 大学生自身生态道德意识淡薄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56-66页 |
4.1 完善教学体系提高生态道德认知 | 第56-58页 |
4.1.1 调整课程设置 | 第56-57页 |
4.1.2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 | 第57页 |
4.1.3 改进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 第57-58页 |
4.2 构筑环境网络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 第58-60页 |
4.2.1 创设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 第59页 |
4.2.2 改善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 第59-60页 |
4.2.3 优化社会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 第60页 |
4.3 突出实践环节强化生态道德行为 | 第60-63页 |
4.3.1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 第61-62页 |
4.3.2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 第62页 |
4.3.3 回归日常生活方式的培养 | 第62-63页 |
4.4 构建管理体制保障生态道德教育实施 | 第63-66页 |
4.4.1 健全组织领导 | 第63页 |
4.4.2 建立激励机制 | 第63-64页 |
4.4.3 加强管理监督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附录二 云南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74-82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