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导论第14-37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4-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6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6-18页
        1.1.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 现有研究的评述第19-2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9-2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21-26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6-27页
    1.3 研究的范畴与内容第27-28页
        1.3.1 研究范畴第27页
        1.3.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8-30页
        1.4.1 协同创新第28页
        1.4.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第28-30页
        1.4.3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第30页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0-34页
        1.5.1 协同学理论第30-32页
        1.5.2 知识三角理论第32-34页
    1.6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图第34-37页
        1.6.1 研究思路第34-35页
        1.6.2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6.3 技术路线图第36-37页
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逻辑起点第37-47页
    2.1 协同创新的特征第37-40页
        2.1.1 2011计划第37-38页
        2.1.2 协同创新的内涵第38页
        2.1.3 协同创新的原则第38-40页
    2.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优势与功能第40-43页
        2.2.1 知识生产模式2第40页
        2.2.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优势第40-42页
        2.2.3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功能第42-43页
    2.3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本质第43-47页
        2.3.1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特征第43-45页
        2.3.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本质第45-47页
3 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与现实困境第47-68页
    3.1 当前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第47-59页
        3.1.1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第48-54页
        3.1.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归纳第54-57页
        3.1.3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访谈结论第57-59页
    3.2 当前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困境第59-65页
        3.2.1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困境情况的问卷调查第59-60页
        3.2.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困境的问卷统计分析第60-62页
        3.2.3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第62-65页
    3.3 当前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困境的原因分析第65-68页
4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第68-78页
    4.1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内部动力第68-70页
    4.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第70-72页
    4.3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作用机理第72-74页
    4.4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模型第74-78页
        4.4.1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实现的动力模型第75-76页
        4.4.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动力路径第76-78页
5 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第78-109页
    5.1 案例选择的原因第78-79页
    5.2 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第79-89页
        5.2.1 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的发展目标第79-81页
        5.2.2 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第81-86页
        5.2.3 斯坦福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启示第86-89页
    5.3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第89-97页
        5.3.1 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定位第89-91页
        5.3.2 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第91-95页
        5.3.3 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同创新的启示第95-97页
    5.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第97-107页
        5.4.1 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第98-99页
        5.4.2 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第99-105页
        5.4.3 造福社会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的启示第105-107页
    5.5 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启示第107-109页
6 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管理策略与政策建议第109-123页
    6.1 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管理策略第109-117页
        6.1.1 营造有利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第109-110页
        6.1.2 创新有利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第110-112页
        6.1.3 建立有利于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机制第112-117页
    6.2 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第117-123页
        6.2.1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政策着力点第117-120页
        6.2.2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第120-12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3-125页
    7.1 结论第123-124页
    7.2 创新点第124页
    7.3 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附录A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第132-133页
附录B 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第133-135页
附录C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困境情况调查第135-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作者简介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大数据特征学习的深度计算模型研究
下一篇:回报衰减的多类顾客排队系统的调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