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1.3.1 借鉴国内其他行业管理经验 | 第12页 |
1.3.2 借鉴国外水资源管理经验 | 第12-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4页 |
2.1 淄博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3 气候气象 | 第19-20页 |
2.1.4 河流湖泊 | 第20页 |
2.1.5 水利工程 | 第20页 |
2.1.6 社会经济 | 第20-21页 |
2.2 水资源现状 | 第21-22页 |
2.2.1 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21页 |
2.2.2 水资源水质现状 | 第21-22页 |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2页 |
2.3 水资源管理现状 | 第22-24页 |
2.3.1 水资源管理概况 | 第22-23页 |
2.3.2 科研规划情况 | 第23-24页 |
3 技术体系研究 | 第24-33页 |
3.1 制定管理目标 | 第24-25页 |
3.2 建立指标体系 | 第25-33页 |
3.2.1 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3.2.2 制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3.2.3 制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体系 | 第27-30页 |
3.2.4 制定地下水水位预警体系 | 第30页 |
3.2.5 制定重点水利工程水位预警体系 | 第30-31页 |
3.2.6 制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预警体系 | 第31-33页 |
4 管理体系研究 | 第33-41页 |
4.1 制定法规政策体系 | 第33-34页 |
4.2 规范水资源管理体系 | 第34-41页 |
4.2.1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 | 第34-35页 |
4.2.2 规范完善取水许可审批程序 | 第35页 |
4.2.3 强化水资源论证工作 | 第35-36页 |
4.2.4 深化计划用水管理 | 第36-37页 |
4.2.5 加大水平衡测试工作力度 | 第37页 |
4.2.6 探索落实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 | 第37-38页 |
4.2.7 加强水功能区监管,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 | 第38-39页 |
4.2.8 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 第39页 |
4.2.9 严格用水计量管理,推行远程在线监测设施 | 第39-40页 |
4.2.10 严格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第40-41页 |
5 保障体系研究 | 第41-48页 |
5.1 健全完善工程体系 | 第41-43页 |
5.1.1 建设“引太入张”工程 | 第41页 |
5.1.2 加快南水北调淄博段工程建设 | 第41-42页 |
5.1.3 建设城乡“同源同网”供水工程 | 第42页 |
5.1.4 建设防洪工程体系 | 第42-43页 |
5.1.5 开展后备水源建设 | 第43页 |
5.2 健全完善执法监察体系 | 第43-44页 |
5.2.1 成立专职执法队伍 | 第43页 |
5.2.2 加大水资源执法检查力度 | 第43-44页 |
5.3 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 第44-45页 |
5.4 建立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 | 第45页 |
5.5 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 第45-46页 |
5.5.1 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 第45页 |
5.5.2 建立水资源监测远程计量系统 | 第45-46页 |
5.5.3 建立水功能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第46页 |
5.5.4 建设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系统 | 第46页 |
5.6 研究建立水资源管理协调合作机制 | 第46页 |
5.7 强化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 | 第46-48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48-56页 |
6.1 管理成效 | 第48-51页 |
6.2 经验启示 | 第51-53页 |
6.3 预期成效 | 第53-56页 |
6.3.1 2015年水资源管理成效 | 第53-54页 |
6.3.2 2020年水资源管理成效 | 第54页 |
6.3.3 2030年水资源管理成效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