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论文产生的背景 | 第9页 |
1.2 普通机床数控改造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机床数控系统类型 | 第10页 |
1.3.2 机床数控化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车床改造的传动与进给系统设计 | 第12-17页 |
2.1 改造后车床传动系统设计 | 第12-13页 |
2.1.1 CA6140车床传动系统 | 第12页 |
2.1.2 数控车床传动系统 | 第12-13页 |
2.2 改造后车床进给系统的设计 | 第13-17页 |
2.2.1 进给系统电机的选型计算 | 第13-14页 |
2.2.2 滚珠丝杠的选型计算 | 第14-17页 |
第三章 车床改造的PLC数控设计 | 第17-36页 |
3.1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简介 | 第17-18页 |
3.2 数控车床PLC | 第18-21页 |
3.2.1 数控车床中PLC的功能 | 第18-19页 |
3.2.2 PLC的控制对象 | 第19页 |
3.2.3 PLC实现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 | 第19-20页 |
3.2.4 PLC代替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方式的优越性 | 第20-21页 |
3.3 CA6140数控化改造的PLC选型 | 第21-22页 |
3.3.1 车床用的PLC | 第21页 |
3.3.2 三菱PLC FX2N系列 | 第21-22页 |
3.4 PLC程序设计方法 | 第22-24页 |
3.4.1 PLC的编程语言 | 第22页 |
3.4.2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设计步骤 | 第22-24页 |
3.4.3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的模块化设计 | 第24页 |
3.4.4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分配 | 第24页 |
3.5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梯形图程序设计 | 第24-36页 |
3.5.1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梯形图总体框图 | 第25-26页 |
3.5.2 PLC的公用程序 | 第26页 |
3.5.3 PLC的回原点程序 | 第26-27页 |
3.5.4 PLC的主轴的控制程序 | 第27-28页 |
3.5.5 PLC的坐标轴控制程序 | 第28-31页 |
3.5.6 PLC的定时润滑控制程序 | 第31-32页 |
3.5.7 PLC的报警处理程序 | 第32-33页 |
3.5.8 PLC的自动换刀控制程序 | 第33-35页 |
3.5.9 PLC的冷却程序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车床改造的触摸屏系统设计 | 第36-51页 |
4.1 触摸屏简介 | 第36-37页 |
4.2 触摸屏选型 | 第37页 |
4.3 触摸屏人界面设计 | 第37-41页 |
4.4 触摸屏的供电电源与开关电源选择 | 第41页 |
4.5 PLC与触摸屏控制系统联机 | 第41-42页 |
4.6 PLC与触摸屏联机后的控制程序设计 | 第42-51页 |
4.6.1 主轴电机正反转启动控制 | 第42-43页 |
4.6.2 主轴电机 Y/△启动控制 | 第43-44页 |
4.6.3 主轴正反转反接制动程序设计 | 第44-45页 |
4.6.4 主轴电机点动程序设计 | 第45页 |
4.6.5 冷却泵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第45页 |
4.6.6 快进电机点动程序设计 | 第45-46页 |
4.6.7 HL照明设计 | 第46页 |
4.6.8 PLC与触摸屏系统控制总程序 | 第46-51页 |
第五章 PLC与触摸屏模拟控制实验 | 第51-55页 |
5.1 模拟实验系统组成 | 第51-52页 |
5.2 功能演示系统模拟实验 | 第52-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6.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55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