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1 昆虫体内共生微生物的研究 | 第14-24页 |
1.1.1 共生微生物的种类 | 第14-17页 |
1.1.2 共生微生物的功能 | 第17-23页 |
1.1.2.1 提供宿主生长发育所需物质 | 第17-18页 |
1.1.2.2 调节宿主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18-19页 |
1.1.2.3 调控宿主的生殖 | 第19-23页 |
1.1.3 褐飞虱体内共生微生物的研究 | 第23-24页 |
1.2 共生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 第24-29页 |
1.2.1 基因组揭示宿主与共生菌的营养互补 | 第24-26页 |
1.2.2 基因组揭示共生菌的进化 | 第26-29页 |
1.2.2.1 遗传漂变和突变偏向 | 第26-27页 |
1.2.2.2 基因丢失和基因组的缩减 | 第27-28页 |
1.2.2.3 兼性共生菌向专性共生菌的进化 | 第28-29页 |
1.3 共生微生物共生机制研究 | 第29-34页 |
1.3.1 共生菌在宿主昆虫的定植机制 | 第29-30页 |
1.3.2 共生菌在体内的传递机制 | 第30页 |
1.3.3 宿主对共生菌的控制机制 | 第30-31页 |
1.3.4 共生菌GroEL蛋白的作用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常用仪器、试剂及方法 | 第34-40页 |
2.1 常用仪器 | 第34页 |
2.2 常用试剂配制 | 第34-36页 |
2.3 试虫饲养和常用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2.3.1 飞虱饲养 | 第36-37页 |
2.3.2 DNA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37页 |
2.3.3 CaCl_2法感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37页 |
2.3.4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5 T载体连接 | 第38页 |
2.3.6 热激法转化 | 第38页 |
2.3.7 酵母转化 | 第38页 |
2.3.8 质粒抽提 | 第38-39页 |
2.3.9 酶切反应 | 第39页 |
2.3.10 免疫印迹分析 | 第39页 |
2.3.11 本研究所用引物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褐飞虱体内共生细菌Arsenophonus基因组分析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2.1 昆虫种群及饲养 | 第41页 |
3.2.2 测序与拼接 | 第41页 |
3.3.3 序列分析,注释以及基因组比较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3.3.1 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 第42页 |
3.3.2 基因组大小及GC含量 | 第42-44页 |
3.3.3 褐飞虱Arsenophonus菌的发育进化分析 | 第44-46页 |
3.3.4 基因的预测及注释 | 第46-47页 |
3.3.5 直系同源基因分析 | 第47-48页 |
3.3.6 分泌蛋白以及Type Ⅲ分泌系统分析 | 第48页 |
3.3.7 菌毛和鞭毛形成相关基因分析 | 第48-49页 |
3.3.8 CRISPR-Cas系统的检测 | 第49-50页 |
3.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褐飞虱体内类共生酵母基因组分析 | 第52-70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4.2.1 类酵母共生菌的纯化和基因组的抽提 | 第53页 |
4.2.2 基因组的测序和拼接 | 第53页 |
4.2.3 基因组的注释 | 第53-54页 |
4.2.4 直系同源基因的预测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4.3.1 基因组测序结果和主要特征 | 第55-56页 |
4.3.2 基因预测和注释结果 | 第56-57页 |
4.3.3 直系同源基因分析 | 第57-60页 |
4.3.4 系统发育学分析及分化时间估计 | 第60-62页 |
4.3.5 基因的丢失和保留 | 第62-66页 |
4.4 讨论 | 第66-70页 |
第五章 褐飞虱及其体内两种共生微生物基因组在营养代谢途径中的互补分析 | 第70-82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5.2.1 褐飞虱种群及饲养 | 第70-71页 |
5.2.2 褐飞虱基因组的抽提 | 第71页 |
5.2.3 褐飞虱基因组的测序及拼接 | 第71页 |
5.2.4 褐飞虱Arsenophonus菌的测序及拼接 | 第71页 |
5.2.5 褐飞虱YLS的测序及拼接 | 第71页 |
5.2.6 三个基因组的注释 | 第7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5.3.1 基因组测序及注释 | 第71-72页 |
5.3.2 氨基酸合成通路 | 第72-75页 |
5.3.3 氮素循环通路 | 第75-77页 |
5.3.4 甾醇类合成通路 | 第77-78页 |
5.3.5 维生素合成通路 | 第78-80页 |
5.4 讨论 | 第80-82页 |
第六章 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的胞壁蛋白分析 | 第82-90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6.2.1 YLS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 第82-83页 |
6.2.2 胞壁蛋白的提取 | 第83页 |
6.2.3 胞壁蛋白质谱分析 | 第83页 |
6.2.4 蛋白质谱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6.2.5 诱饵载体构建 | 第84页 |
6.2.6 重组载体转化并检测毒性和自激活 | 第84页 |
6.2.7 诱饵蛋白表达检测 | 第84页 |
6.2.8 杂交筛选 | 第84-8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6.3.1 YLS细胞壁的电镜观察 | 第85-86页 |
6.3.2 YLS胞壁蛋白的鉴定 | 第86页 |
6.3.3 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86-88页 |
6.3.4 毒性和自激活检测 | 第88页 |
6.3.5 诱饵蛋白检测 | 第88-89页 |
6.3.6 互作蛋白筛选结果 | 第89页 |
6.4 讨论 | 第89-9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7.1 总结 | 第90-91页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91页 |
7.3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