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简要评论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住房保障与物业管理概述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住房保障 | 第17页 |
2.1.2 物业管理服务 | 第17页 |
2.1.3 老旧弃管小区 | 第17-18页 |
2.2 现行住房服务管理状况与保障政策 | 第18页 |
2.2.1 我国的住房管理服务现状 | 第18页 |
2.2.2 我国的住房服务保障政策 | 第18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3.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3.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住房保障体系中住房管理服务的缺位 | 第22-28页 |
3.1 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及其特征 | 第22-23页 |
3.1.1 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 | 第22-23页 |
3.1.2 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的特征 | 第23页 |
3.2 弃管小区的住房服务保障的需求与缺位 | 第23-25页 |
3.2.1 弃管小区住房服务保障的需求 | 第23-24页 |
3.2.2 弃管小区住房服务保障的缺位 | 第24-25页 |
3.3 对弃管小区管理服务的住房保障性质 | 第25-28页 |
3.3.1 弃管小区管理服务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25页 |
3.3.2 弃管小区管理服务的福利性 | 第25-26页 |
3.3.3 弃管小区管理服务的正义性 | 第26-28页 |
第4章 沈河区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由来与构成 | 第28-43页 |
4.1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由来 | 第28-29页 |
4.1.1 沈河区老旧小区的弃管及其改造 | 第28-29页 |
4.1.2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缘起 | 第29页 |
4.2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内涵 | 第29-33页 |
4.2.1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概念 | 第29-30页 |
4.2.2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实现方式 | 第30-32页 |
4.2.3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要求 | 第32-33页 |
4.3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管理框架 | 第33-38页 |
4.3.1 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的政策依据 | 第33-35页 |
4.3.2 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的组织保障 | 第35-36页 |
4.3.3 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的经费来源 | 第36-38页 |
4.4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相关关系 | 第38-43页 |
4.4.1 “保障型”物业管理涉及的主体 | 第38-40页 |
4.4.2 “保障型”物业管理相关主体的关系探讨 | 第40页 |
4.4.3 “保障型”物业管理中相关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40-43页 |
第5章 沈河区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运行与效果 | 第43-53页 |
5.1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具体运作 | 第43-45页 |
5.1.1 房屋设施维修 | 第43页 |
5.1.2 保洁绿化 | 第43-44页 |
5.1.3 安全秩序 | 第44页 |
5.1.4 物业费收缴 | 第44页 |
5.1.5 管理过程的监督 | 第44-45页 |
5.2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效果 | 第45-53页 |
5.2.1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居民问卷调查 | 第45-50页 |
5.2.2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成效 | 第50-53页 |
第6章 沈河区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评价与改进 | 第53-62页 |
6.1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性质 | 第53-54页 |
6.1.1 “保障型”物业管理对住房功能的保障作用 | 第53-54页 |
6.1.2 “保障型”物业管理的住房服务保障性质 | 第54页 |
6.2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 第54-58页 |
6.2.1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势 | 第54-55页 |
6.2.2 “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局限 | 第55-58页 |
6.3 改进“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建议 | 第58-62页 |
6.3.1 加大物业管理费收缴力度 | 第58-59页 |
6.3.2 加强对“保障型”物业管理的监督 | 第59页 |
6.3.3 政府更多的授权 | 第59-60页 |
6.3.4 提高弃管小区居民素质 | 第60页 |
6.3.5 探索社会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 第60-6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2-64页 |
7.1 老旧弃管小区“保障型”物业管理模式的住房保障性质 | 第62-63页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A 社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