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ESD204B协议的高速接收电路研制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目标 | 第15-16页 | 
| 1.4 论文组织安排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JESD204B接收端整体结构介绍 | 第17-25页 | 
| 2.1 协议概述 | 第17-18页 | 
| 2.2 整体架构 | 第18页 | 
| 2.3 数据链路层 | 第18-19页 | 
| 2.4 传输层 | 第19-21页 | 
| 2.5 确定性时延 | 第21-22页 | 
| 2.6 数字IC前端设计流程介绍 | 第22-25页 | 
| 2.6.1 需求分析及系统级设计 | 第23页 | 
| 2.6.2 RTL级设计 | 第23页 | 
| 2.6.3 电路综合及静态时序分析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JESD204B接收端数据链路层设计 | 第25-54页 | 
| 3.1 定界及时钟域转换 | 第25-27页 | 
| 3.1.1 原理阐述 | 第25-26页 | 
| 3.1.2 具体实现 | 第26-27页 | 
| 3.2 8B10B解码器 | 第27-30页 | 
| 3.2.1 原理阐述 | 第27-28页 | 
| 3.2.2 具体实现 | 第28-30页 | 
| 3.3 控制字符替换 | 第30-33页 | 
| 3.3.1 原理阐述 | 第31页 | 
| 3.3.2 具体实现 | 第31-33页 | 
| 3.4 解扰器 | 第33-36页 | 
| 3.4.1 原理阐述 | 第33-35页 | 
| 3.4.2 具体实现 | 第35-36页 | 
| 3.5 码组同步监测 | 第36-38页 | 
| 3.5.1 原理阐述 | 第36-37页 | 
| 3.5.2 具体实现 | 第37-38页 | 
| 3.6 初始通道同步监测 | 第38-41页 | 
| 3.6.1 原理阐述 | 第39页 | 
| 3.6.2 具体实现 | 第39-41页 | 
| 3.7 帧/多帧同步监测 | 第41-43页 | 
| 3.7.1 原理阐述 | 第41-42页 | 
| 3.7.2 具体实现 | 第42-43页 | 
| 3.8 重同步监测 | 第43-44页 | 
| 3.8.1 原理阐述 | 第43页 | 
| 3.8.2 具体实现 | 第43-44页 | 
| 3.9 弹性缓冲器 | 第44-47页 | 
| 3.9.1 原理阐述 | 第44-45页 | 
| 3.9.2 具体实现 | 第45-47页 | 
| 3.10 ILAS校验 | 第47-49页 | 
| 3.10.1 原理阐述 | 第47-48页 | 
| 3.10.2 具体实现 | 第48-49页 | 
| 3.11 错误统计 | 第49-51页 | 
| 3.11.1 原理阐述 | 第50页 | 
| 3.11.2 具体实现 | 第50-51页 | 
| 3.12 同步反馈 | 第51-54页 | 
| 3.12.1 原理阐述 | 第51-52页 | 
| 3.12.2 具体实现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JESD204B接收端传输层设计 | 第54-76页 | 
| 4.1 传输层协议分析 | 第54-60页 | 
| 4.1.1 映射情况 | 第55-57页 | 
| 4.1.2 多通道用户数据模式 | 第57-59页 | 
| 4.1.3 尾比特 | 第59页 | 
| 4.1.4 空闲模式 | 第59-60页 | 
| 4.2 组帧/解帧原理 | 第60-70页 | 
| 4.3 组帧器/解帧器设计 | 第70-76页 | 
| 4.3.1 具体映射过程描述 | 第71-73页 | 
| 4.3.2 AD9144 mode0模式举例 | 第73-76页 | 
| 第五章 设计仿真与综合 | 第76-93页 | 
| 5.1 定界及时钟域转换验证 | 第76-79页 | 
| 5.1.1 功能仿真 | 第76-78页 | 
| 5.1.2 综合结果 | 第78-79页 | 
| 5.2 8B10B解码器验证 | 第79-80页 | 
| 5.2.1 功能仿真 | 第79-80页 | 
| 5.2.2 综合结果 | 第80页 | 
| 5.3 解扰器验证 | 第80-82页 | 
| 5.3.1 功能仿真 | 第80-81页 | 
| 5.3.2 综合结果 | 第81-82页 | 
| 5.4 同步控制模块验证 | 第82-85页 | 
| 5.4.1 功能仿真 | 第82-84页 | 
| 5.4.2 综合结果 | 第84-85页 | 
| 5.5 弹性缓冲器验证 | 第85-86页 | 
| 5.5.1 功能仿真 | 第85-86页 | 
| 5.5.2 综合结果 | 第86页 | 
| 5.6 ILAS校验模块验证 | 第86-88页 | 
| 5.6.1 功能仿真 | 第86-87页 | 
| 5.6.2 综合结果 | 第87-88页 | 
| 5.7 错误统计模块验证 | 第88-89页 | 
| 5.7.1 功能仿真 | 第88-89页 | 
| 5.7.2 综合结果 | 第89页 | 
| 5.8 解帧器验证 | 第89-93页 | 
| 5.8.1 功能仿真 | 第89-91页 | 
| 5.8.2 综合结果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 6.1 本文总结 | 第93-94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