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农田防护林林带结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农田防护林经营管护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农田防护林多维效能与评价研究现 | 第15-17页 |
1.2.4 农田防护林稳定性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 第17页 |
1.2.5 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农户 | 第20页 |
2.1.2 防护林 | 第20-21页 |
2.1.3 农田防护林 | 第21页 |
2.1.4 防护林经营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生态安全理论 | 第24页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第24-25页 |
2.2.5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新疆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经营与发展现状 | 第26-35页 |
3.1 新疆玛纳斯县概况 | 第26-29页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第26-27页 |
3.1.2 主要灾害因子 | 第27-28页 |
3.1.3 社会经济水平 | 第28-29页 |
3.1.4 林业资源状况 | 第29页 |
3.2 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生产经营的特点 | 第29-31页 |
3.2.1 林网结构 | 第29-30页 |
3.2.2 经营方式 | 第30-31页 |
3.3 玛纳斯县防护林发展的动因与需求分析 | 第31-34页 |
3.3.1 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发展动因 | 第31-33页 |
3.3.2 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供需分析 | 第33-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新疆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经营稳定性评价 | 第35-47页 |
4.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5-38页 |
4.1.1 网络分析法(ANP) | 第35-37页 |
4.1.2 海伦公式(HERON) | 第37-38页 |
4.2 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经营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0页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8-39页 |
4.2.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39页 |
4.2.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9-40页 |
4.3 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经营稳定性评价 | 第40-46页 |
4.3.1 方法运用与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4.3.2 指标测度与分级区间 | 第42-43页 |
4.3.3 指标权重测度 | 第43页 |
4.3.4 经营稳定性测度 | 第43-44页 |
4.3.5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新疆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2页 |
5.1 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 第47-51页 |
5.1.1 营林意识 | 第47页 |
5.1.2 营林资源 | 第47-48页 |
5.1.3 灾害因子 | 第48-49页 |
5.1.4 林权改革 | 第49-50页 |
5.1.5 产出效益 | 第50页 |
5.1.6 其他 | 第50-51页 |
5.2 变量设计与测度 | 第51-54页 |
5.2.1 变量与指标的设计 | 第51-52页 |
5.2.2 变量的测度 | 第52-54页 |
5.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5.3.0 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5.3.1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55页 |
5.3.2 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5.4.1 模型回归结果 | 第56-58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新疆玛纳斯县农田防护林实现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 | 第62-67页 |
6.1 价值认知保障 | 第62-63页 |
6.1.1 提高功能认知 | 第62页 |
6.1.2 建立营护林责任制度 | 第62-63页 |
6.2 林网模式优化 | 第63-64页 |
6.2.1 优化林网结构 | 第63页 |
6.2.2 发展立体林业 | 第63-64页 |
6.3 政策制度支撑 | 第64-65页 |
6.3.1 构建地方生态补偿机制 | 第64页 |
6.3.2 完善林权流转制度 | 第64页 |
6.3.3 调整水资源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6.3.4 扶持林业产业化经营 | 第65页 |
6.4 资金力度支持 | 第65-66页 |
6.4.1 提高财政支持力度 | 第65页 |
6.4.2 拓宽融资渠道 | 第65-66页 |
6.5 科技人才引领 | 第66-67页 |
6.5.1 培养林业科技人员与推广技术 | 第66页 |
6.5.2 加强林业基层组织管理者素质培训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