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饲料紧缺问题与甘蔗渣类生物质资源 | 第12-13页 |
1.1.1 饲料紧缺问题 | 第12页 |
1.1.2 甘蔗类生物质概述 | 第12-13页 |
1.2 甘蔗渣木质纤维素的概述 | 第13-14页 |
1.2.1 纤维素 | 第13-14页 |
1.2.2 半纤维素 | 第14页 |
1.2.3 木质素 | 第14页 |
1.3 甘蔗渣的预处理 | 第14-19页 |
1.3.1 物理处理 | 第14-15页 |
1.3.2 化学处理 | 第15-16页 |
1.3.3 生物处理 | 第16-19页 |
1.4 青贮饲料的发展 | 第19-21页 |
1.4.1 青贮简述 | 第19页 |
1.4.2 青贮的发酵过程和特点 | 第19-21页 |
1.4.3 粗饲料青贮添加剂的简述 | 第21页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23-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蔗渣原料和酶 | 第23页 |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1 甘蔗渣成分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2 甘蔗渣的预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2.3 预处理后甘蔗渣的酶解 | 第26页 |
2.2.4 葡萄糖标曲的制定 | 第26页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26-27页 |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2.3.1 原料甘蔗渣主要成分分析 | 第27页 |
2.3.2 氢氧化钠预处理后甘蔗渣主要成分的变化 | 第27-29页 |
2.3.3 氢氧化钠/尿素预处理后甘蔗渣主要成分的变化 | 第29-31页 |
2.3.4 甘蔗渣预处理前后酶解率的变化 | 第31-33页 |
2.3.5 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蔗渣表面结构 | 第33-37页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2.3.7 尿素强化酶解分析 | 第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甘蔗渣氢氧化钠/尿素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39-5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1.1 甘蔗渣和酶 | 第39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3.2.2 预处理后甘蔗渣的酶解 | 第40页 |
3.2.3 预处理单因素的研究及条件优化 | 第40页 |
3.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3.1 预处理单因素的影响 | 第41-48页 |
3.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甘蔗渣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 第52-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53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4.2.1 感官评判结果 | 第58-59页 |
4.2.2 实验室评定 | 第59-62页 |
4.2.3 营养成分测定 | 第62-64页 |
4.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调制条件对甘蔗渣青贮品质的影响 | 第66-75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5.1.1 材料 | 第6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3页 |
5.2.1 感官评定结果 | 第67-68页 |
5.2.2 实验室评定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第68-72页 |
5.2.3 调制条件分析 | 第72-73页 |
5.3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76页 |
6.3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