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分析的改进型可信网络连接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贡献 | 第1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描述 | 第15-35页 |
2.1 可信计算和可信网络 | 第15-23页 |
2.1.1 可信计算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 第15-16页 |
2.1.2 可信计算的思想 | 第16-18页 |
2.1.3 可信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20页 |
2.1.4 可信网络的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 | 第20-23页 |
2.2 网络访问控制与授权 | 第23-28页 |
2.2.1 可信网络连接 | 第23-27页 |
2.2.2 可信网络访问控制及授权 | 第27-28页 |
2.3 终端用户行为评估 | 第28-35页 |
2.3.1 可信网络用户行为及其特点 | 第28-30页 |
2.3.2 用户行为证据及其权重 | 第30-32页 |
2.3.3 网络用户行为可信评估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基于双重证据分类的用户行为实时评估机制 | 第35-47页 |
3.1 DEC-UB评估机制的相关定义 | 第35-36页 |
3.2 DEC-UB的总体设计 | 第36-38页 |
3.3 用户行为证据的过程分类方法 | 第38-40页 |
3.3.1 基于双滑动窗口的过程分类 | 第38-40页 |
3.3.2 时间因子的设定 | 第40页 |
3.4 用户行为证据的特征分类方法 | 第40-44页 |
3.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特征分类 | 第40-44页 |
3.4.2 用户行为证据权重的计算 | 第44页 |
3.5 可信度的计算 | 第44-47页 |
3.5.1 用户行为直接可信度的计算 | 第44页 |
3.5.2 用户行为可信度的更新机制 | 第44-45页 |
3.5.3 用户行为综合可信度的判定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基于用户行为可信策略的网络访问控制模型 | 第47-57页 |
4.1 基于全局可信的用户行为实时评估模型 | 第47-52页 |
4.1.1 模糊评价值的计算 | 第47-50页 |
4.1.2 用户行为惩罚机制 | 第50-51页 |
4.1.3 全局可信度的计算 | 第51页 |
4.1.4 RTEM-GT评估流程 | 第51-52页 |
4.2 基于用户行为可信策略的网络访问控制模型 | 第52-57页 |
4.2.1 AC-UBTP模型描述 | 第52-54页 |
4.2.2 AC-UBTP模型授权 | 第54-57页 |
第五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5.1 数据源说明及环境设置 | 第57-59页 |
5.1.1 仿真数据的来源 | 第57-58页 |
5.1.2 仿真实验环境 | 第58页 |
5.1.3 实验参数设定 | 第58-59页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5页 |
5.2.1 用户行为特征分析方法仿真 | 第59-62页 |
5.2.2 准确性分析 | 第62-63页 |
5.2.3 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回顾与总结 | 第65-6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