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对国内外文献简要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绿色信贷概述 | 第15-18页 |
2.1 绿色信贷的内涵 | 第15页 |
2.2 绿色信贷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金融 | 第15-16页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16页 |
2.2.3 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及赤道原则 | 第16-18页 |
第3章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18-34页 |
3.1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 第18-21页 |
3.1.1 起步阶段(1995-2006 年) | 第18页 |
3.1.2 引导推动阶段(2007-2011 年) | 第18页 |
3.1.3 全面发展阶段(2012-至今) | 第18-21页 |
3.2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 第21-29页 |
3.2.1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概况 | 第21-24页 |
3.2.2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组织、流程管理 | 第24-27页 |
3.2.3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概述 | 第27-29页 |
3.3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3.3.1 信息沟通机制尚不健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 第29-30页 |
3.3.2 项目涉及主管部门多,环境评价标准不统一,政策尚未形成合力 | 第30页 |
3.3.3 绿色信贷资金投入存在多个薄弱环节 | 第30-32页 |
3.3.4 对银行要求多于激励,缺乏实质性的激励政策 | 第32-33页 |
3.3.5 银行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绿色信贷产品过于单一 | 第33页 |
3.3.6 银行缺乏专业的绿色信贷部门与人才 | 第33-34页 |
第4章 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案例分析 | 第34-51页 |
4.1 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实践 | 第34-41页 |
4.1.1 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概况 | 第34-36页 |
4.1.2 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产品 | 第36-38页 |
4.1.3 建立绿色信贷项目节能环保效益测算电子系统 | 第38页 |
4.1.4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推行绿色信贷 | 第38-40页 |
4.1.5 国家开发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启示 | 第40-41页 |
4.2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 | 第41-51页 |
4.2.1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概况 | 第41-43页 |
4.2.2 赤道原则实施情况 | 第43-45页 |
4.2.3 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45-47页 |
4.2.4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 | 第47-48页 |
4.2.5 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助力去产能 | 第48-49页 |
4.2.6 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5章 优化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的对策 | 第51-55页 |
5.1 将绿色信贷提升至我国银行发展战略新高度 | 第51-52页 |
5.1.1 发挥政策性银行创新引领作用 | 第51页 |
5.1.2 出台实质性的激励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 第51-52页 |
5.2 将绿色理念融入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中 | 第52-53页 |
5.2.1 统一环境评价指标,将环保标准在银行业务活动中全面推广 | 第52页 |
5.2.2 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构建多维度绿色信贷产品体系 | 第52-53页 |
5.3 增强绿色信贷执行力,确保绿色信贷工作有效开展 | 第53-55页 |
5.3.1 加强银政合作模式,探索合作新机制 | 第53页 |
5.3.2 银行要加大对国家环境重点支持领域的信贷融资 | 第53页 |
5.3.3 加大绿色信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部门的建立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