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名词缩写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食用菌产后感官及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呼吸作用 | 第12页 |
·褐变 | 第12-13页 |
·抗逆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 | 第13-14页 |
·采后组织成分的变化 | 第14-15页 |
2 食用菌保鲜方法 | 第15-19页 |
·低温处理 | 第15-16页 |
·辐照处理 | 第16-17页 |
·气调处理 | 第17-19页 |
·其他保藏方法 | 第19页 |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4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电子束辐照对杏鲍菇生理生化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23-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电子束辐照对杏鲍菇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电子束辐照对PPO活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电子束辐照对CAT活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电子束辐照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电子束辐照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电子束辐照对失重率的影响 | 第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MAP对杏鲍菇子实体生理生化及品质的影响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使用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MAP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MAP对菇体含水量的影响 | 第36页 |
·MAP对菇体硬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MAP对PPO活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MAP对CAT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MAP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MAP对失重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页 |
4 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MAP对杏鲍菇子实体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43-59页 |
第一节 MAP对杏鲍菇子实体碳代谢的影响 | 第4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与处理方法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使用仪器 | 第43-4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不同MAP方法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MAP对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MAP对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MAP对甘露糖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MAP对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二节 MAP对子实体氮代谢的影响 | 第50-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使用仪器 | 第5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不同MAP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MAP对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MAP对游离酸性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MAP对游离苦味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MAP对游离甜味氨基酸总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4 小结 | 第57-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保鲜膜处理实验)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