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聚合物分子发光材料 | 第16-22页 |
1.2.1 材料的发光原理 | 第16-18页 |
1.2.2 聚合物分子的聚集方式 | 第18-20页 |
1.2.3 聚合物分子的发光机制研究 | 第20-22页 |
1.3 金属半导体及二维材料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1.3.1 金属半导体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1.1 金属催化剂 | 第23-25页 |
1.3.1.2 半导体催化剂 | 第25-26页 |
1.3.1.3 金属-半导体复合催化剂 | 第26-28页 |
1.3.2 二维材料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3.2.1 石墨烯基二维材料催化剂 | 第28-30页 |
1.3.2.2 其他二维材料催化剂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1页 |
第2章 理论方法简介 | 第41-51页 |
2.1 第一性原理简介(First Principle) | 第41-42页 |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绝热近似) | 第41-42页 |
2.1.2 Hartree-Fock近似 | 第42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 | 第42-44页 |
2.2.1 Tomas-Fermi-Dirac理论 | 第42-43页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43页 |
2.2.3 Kohn-Sham方程 | 第43-44页 |
2.3 交换相关泛函 | 第44-46页 |
2.3.1 局域密度近似(LDA) | 第45页 |
2.3.2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45页 |
2.3.3 杂化泛函 | 第45-46页 |
2.4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第46-47页 |
2.5 量化计算软件包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3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分子发光的研究 | 第51-68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51页 |
3.2 聚集诱导系间窜越 | 第51-60页 |
3.2.1 计算细节 | 第53-54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3.2.2.1 OB4分子聚集态模拟 | 第54-56页 |
3.2.2.2 BF_2dbm分子聚集态模拟 | 第56-57页 |
3.2.2.3 Quinoline衍生物分子分子聚集态模拟 | 第57-59页 |
3.2.3 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3.3 自组装有机量子点的发光机制 | 第60-65页 |
3.3.1 计算细节 | 第60-61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3.3.3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4章 材料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电荷极化与催化机理的研究 | 第68-95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68页 |
4.2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光催化制氢与安全储氢 | 第68-82页 |
4.2.1 计算细节 | 第71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4.2.2.1 电子空穴分离 | 第71-75页 |
4.2.2.2 光生空穴裂解水 | 第75-78页 |
4.2.2.3 质子穿透石墨烯基析氢 | 第78-79页 |
4.2.2.4 储氢率计算 | 第79-81页 |
4.2.3 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4.3 氮掺杂石墨烯体系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 | 第82-87页 |
4.3.1 计算细节 | 第82-83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83-86页 |
4.3.2.1 氮掺杂石墨烯的结构和电荷极化 | 第83-84页 |
4.3.2.2 氮掺杂石墨烯吸附对硝基苯酚 | 第84-85页 |
4.3.2.3 氮掺杂石墨烯导电性 | 第85-86页 |
4.3.3 工作总结 | 第86-87页 |
4.4 TiO_2-Pd@Pt光催化裂解水 | 第87-92页 |
4.4.1 计算细节 | 第87-88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88-91页 |
4.4.2.1 Pd(100),Pt(100)和Pd@Pt复合材料的的电子结构 | 第88-90页 |
4.4.2.2 Pd@Pt复合材料对水的吸附 | 第90-91页 |
4.4.3 工作总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