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2.2 有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合情推理理论概述 | 第17-30页 |
2.1 合情推理涵义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合情推理涵义历史概述 | 第17-18页 |
2.1.2 合情推理与数学猜想的联系 | 第18页 |
2.1.3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辨析 | 第18-19页 |
2.1.4 合情推理的涵义 | 第19页 |
2.2 合情推理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19-25页 |
2.2.1 不完全归纳 | 第19-21页 |
2.2.2 类比 | 第21-22页 |
2.2.3 一般化 | 第22-23页 |
2.2.4 特殊化 | 第23-25页 |
2.2.5 小结 | 第25页 |
2.3 一个案例:《从猜想到证明:由2244号问题引发的探究》 | 第25-30页 |
3 评价框架的建构与测试工具的开发 | 第30-41页 |
3.1 评价框架的建构 | 第30-34页 |
3.1.1 评价框架的初步建构 | 第30-31页 |
3.1.2 评价框架的实践与确立 | 第31-34页 |
3.2 测试工具的开发 | 第34-39页 |
3.2.1 测试工具的初步设计 | 第34-35页 |
3.2.2 测试工具的修正与确立 | 第35-39页 |
3.3 小结 | 第39-41页 |
4 测试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第41-58页 |
4.1 测试对象的选取 | 第41页 |
4.2 测试的实施及数据统计 | 第41-42页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2-55页 |
4.3.1 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整体情况 | 第42-43页 |
4.3.2 在不完全归纳与类比两个维度具体情况 | 第43-45页 |
4.3.3 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与各变量的相关性 | 第45-55页 |
4.4 测试结论与启示 | 第55-58页 |
4.4.1 测试结论 | 第55-56页 |
4.4.2 测试启示 | 第56-58页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8-6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1:检验“评价框架合理性”的测试卷(初始) | 第64-65页 |
附录 2: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测试题素材 | 第65-68页 |
附录 3:检验“评价框架合理性”的测试卷(正式) | 第68-70页 |
附录 4: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预测卷 1 | 第70-72页 |
附录 5: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预测卷 2(正式卷) | 第72-75页 |
附录 6:提高测试卷信度可能方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