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2-13页 |
1、研究范围 | 第12页 |
2、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四)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3页 |
1、研究重点 | 第13页 |
2、研究难点 | 第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文献查询法 | 第13页 |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3、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14页 |
(六) 集中行政复议权基本内涵与法律基础 | 第14-16页 |
1、集中行政复议权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2、集中行政复议权法律基础 | 第15-16页 |
一、国外集中行政复议制度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一) 英美集中行政复议制度模式 | 第16-17页 |
1、英国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16-17页 |
2、美国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17页 |
(二) 法德集中行政复议制度模式 | 第17-18页 |
1、法国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17-18页 |
2、德国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18页 |
(三) 东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集中行政复议制度模式 | 第18-20页 |
1、日本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18-19页 |
2、韩国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19-20页 |
3、我国台湾地区集中行政复议制度 | 第20页 |
(四) 国外制度对昆明市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的启示 | 第20-23页 |
1、行政复议审理机构高度独立统一 | 第20页 |
2、行政复议体制趋于司法化 | 第20-21页 |
3、行政复议委员和人员中立性 | 第21页 |
4、行政复议委员与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强 | 第21-22页 |
5、行政复议经费保障制度化 | 第22页 |
6、行政复议设置上便民化 | 第22页 |
7、行政复议宣传常态化 | 第22-23页 |
二、国内集中行政复议权理论与实践模式 | 第23-29页 |
(一) 国内集中行政复议权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1、行政说 | 第23页 |
2、司法说 | 第23-24页 |
3、准司法说 | 第24-25页 |
(二) 国内集中行政复议权三种模式 | 第25-27页 |
1、全面集中模式 | 第25-26页 |
2、部分集中模式 | 第26页 |
3、委员会模式 | 第26-27页 |
(三) 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效果 | 第27-28页 |
1、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凸显 | 第27页 |
2、行政复议公信力得以提升 | 第27-28页 |
3、行政复议执行力得到加强 | 第28页 |
(四) 云南集中行政复议实践与效果 | 第28-29页 |
1、云南集中行政复议实践模式 | 第28-29页 |
(1) 昭通模式 | 第28页 |
(2) 昆明模式 | 第28-29页 |
(3) 丽江模式 | 第29页 |
2、行政复议实践效果 | 第29页 |
三、昆明市行政复议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 第29-46页 |
(一) 行政复议机构分散、不独立、不统一 | 第30-33页 |
1、行政复议机构设置不健全 | 第30-31页 |
2、行政复议机构存在问题多 | 第31-33页 |
(1) 行政复议机构分散 | 第31-32页 |
(2) 行政复议机构不独立 | 第32页 |
(3) 行政复议机构名称不统一 | 第32-33页 |
(二) 行政复议案件分布不平衡、不集中、案件趋于萎缩 | 第33-38页 |
1、行政复议案件趋于萎缩 | 第34页 |
2、各级行政复议组织受理案件不均衡 | 第34-36页 |
3、市级政府受理的行政复议数据落后于许多外省城市 | 第36-37页 |
4、行政复议案件纠错率低 | 第37-38页 |
(三) 行政复议经费严重不足 | 第38-39页 |
(四) 行政复议人才紧缺与专业化建设滞后 | 第39-41页 |
(五) 办案场所与设备配备不到位 | 第41-42页 |
(六) 行政复议服务环境差 | 第42-43页 |
1、行政复议事项不公开 | 第42页 |
2、行政复议人员服务态度差 | 第42-43页 |
3、行政复议能力不足 | 第43页 |
(七)行政复议宣传不到位 | 第43-44页 |
(八)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协同性差 | 第44-46页 |
四、昆明市集中行政复议权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46-49页 |
(一) 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必要性 | 第46-48页 |
1、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是行政救济的现实需要 | 第46-47页 |
2、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价值需要 | 第47页 |
3、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是实现行政复议制度目的的根本需要 | 第47-48页 |
(二) 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可行性 | 第48-49页 |
1、丰富的理论研究为昆明市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 第48页 |
2、实践地区为昆明市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提供了实践经验 | 第48-49页 |
3、域外制度为昆明市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提供了制度借鉴 | 第49页 |
五、昆明市集中行政复议权实践对策建议 | 第49-69页 |
(一) 重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五集中”行政复议委员会运行模式 | 第50-57页 |
1、构建“五集中”的行政复议委员会运行机制 | 第51-52页 |
(1) 集中受理 | 第52页 |
(2) 集中审理 | 第52页 |
(3) 集中决定 | 第52页 |
(4) 集中监督执行 | 第52页 |
(5) 集中协调应诉 | 第52页 |
2、行政复议委员会设置的原则 | 第52-54页 |
(1) 程序性原则 | 第52-53页 |
(2) 法定性原则 | 第53页 |
(3) 独立性与中立性原则 | 第53页 |
(4) 职权明确原则 | 第53-54页 |
(5) 公正与公开原则 | 第54页 |
3、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组织形式 | 第54-55页 |
(1) 从功能定位上实现集中 | 第54-55页 |
(2) 从受理环节上实现集中 | 第55页 |
(3) 从审理方式上实现集中 | 第55页 |
(4) 从保障机制上实现集中 | 第55页 |
4、以行政复议委员会为载体,建立完善相应制度 | 第55-57页 |
(1) 行政复议委员会合议制度 | 第55-56页 |
(2) 行政复议委员会听证制度 | 第56页 |
(3) 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回避制度 | 第56页 |
(4) 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简易程序 | 第56-57页 |
(5) 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证据规则 | 第57页 |
(二) 构建统一规范的行政复议机构 | 第57-58页 |
(三) 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复议人员招考机制 | 第58-62页 |
1、建立任职资格制度 | 第59页 |
2、推进正规化 | 第59-60页 |
3、推进职业化 | 第60页 |
4、提高专业性 | 第60-61页 |
5、完善奖惩机制 | 第61页 |
6、建立培训教育制度 | 第61-62页 |
(四) 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复议经费预算保障机制 | 第62-63页 |
(五) 整合现有行政复议办公场所和设备资源 | 第63-64页 |
(六) 改善行政复议服务环境 | 第64-65页 |
1、改变行政复议受理方式 | 第65页 |
2、加强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建设 | 第65页 |
3、实施行政复议惠民性政策 | 第65页 |
(七) 加强宣传引导 | 第65-66页 |
(八) 加快与法院、信访、行政监察的沟通协调 | 第66-68页 |
1、探索建立与法院协调配合机制 | 第67页 |
2、探索建立与信访部门的协调机制 | 第67-68页 |
3、探索建议与行政监察的协调机制 | 第68页 |
(九) 加快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完善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