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第6-22页 |
第一节 天然产物研究概况 | 第6-20页 |
一、引言 | 第6页 |
二、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6-17页 |
1 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6-9页 |
1.1 常用提取方法 | 第6-7页 |
1.2 提取新方法 | 第7-9页 |
2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 第9-17页 |
2.1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 第9-10页 |
2.2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 第10-11页 |
2.3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 第11-13页 |
2.4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的应用 | 第13-16页 |
2.5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 第16-17页 |
2.6 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 第17页 |
2.7 根据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 第17页 |
三、化合物的纯度检测及结构研究 | 第17-20页 |
1 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 第18页 |
2 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 第18-19页 |
3 结构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荔枝叶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一、引言 | 第20-21页 |
二、荔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1 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 第21页 |
1.1 元素含量 | 第21页 |
1.2 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 第21页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荔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 第22-44页 |
第一节 主要成分的提取精制 | 第22-2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2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A_1 部分的化学组分初探 | 第23-28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第三节 A_1 部分的分离纯化 | 第28-38页 |
一、甙元的制备 | 第28-30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二、甙的分离纯化 | 第30-38页 |
1 实验部分 | 第30-38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第四节 化合物1~8 的化学定性及纯度检测 | 第38-44页 |
1 实验部分 | 第38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2.1 化合物1 | 第38-39页 |
2.2 化合物2 | 第39页 |
2.3 化合物3 | 第39-40页 |
2.4 化合物4 | 第40-41页 |
2.5 化合物5 | 第41页 |
2.6 化合物6 | 第41-42页 |
2.7 化合物7 | 第42-43页 |
2.8 化合物8 | 第43页 |
3 结语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4-68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4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67页 |
2.1 化合物1 的结构鉴定 | 第44-46页 |
2.2 化合物2 的结构鉴定 | 第46-47页 |
2.3 化合物3 的结构鉴定 | 第47-50页 |
2.4 化合物4 的结构鉴定 | 第50-53页 |
2.5 化合物5 的结构鉴定 | 第53-57页 |
2.6 化合物6 的结构鉴定 | 第57-60页 |
2.7 化合物7 的结构鉴定 | 第60-64页 |
2.8 化合物8 的结构鉴定 | 第64-67页 |
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荔枝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68-75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6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71-73页 |
2.1 定性检测 | 第71页 |
2.2 色谱分离效果 | 第71页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1-72页 |
2.4 精密度试验 | 第72页 |
2.5 样品的测定 | 第72-73页 |
2.6 总黄酮含量的换算 | 第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5-77页 |
一、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特点 | 第75页 |
二、本文工作的意义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