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天南星药材指纹图谱及黄酮部位药动学研究

目录第5-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3-14页
第1章 文献研究第14-26页
    1.1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研究进展第14-17页
        1.1.1 概述第14页
        1.1.2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现状第14-15页
        1.1.3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第15-17页
        1.1.4 指纹图谱与药效关联性分析第17页
        1.1.5 总结第17页
    1.2 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第17-22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页
        1.2.2 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第18-20页
        1.2.3 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第20页
        1.2.4 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检测方法第20-21页
        1.2.5 结语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6页
第2章 天南星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第26-41页
    2.1 仪器与试药第26页
    2.2 方法学建立第26-28页
        2.2.1 色谱条件建立第26-27页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7-28页
        2.2.3 参照峰的选择第28页
    2.3 方法学考察第28-35页
        2.3.1 精密度试验第28-30页
        2.3.2 稳定性试验第30-32页
        2.3.3 重复性试验第32-35页
    2.4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第35-39页
        2.4.1 天南星指纹图谱的建立第35页
        2.4.2 天南星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第35-38页
        2.4.3 图谱区域分析第38页
        2.4.4 部分共有峰的归属第38-39页
    2.5 指纹图谱专属性分析第39-40页
    2.6 小结第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第3章 大鼠血浆中夏佛托苷和异夏佛托苷测定方法研究第41-61页
    3.1 仪器与试药第41页
    3.2 方法建立第41-48页
        3.2.1 质谱条件建立第41-42页
        3.2.2 色谱条件建立第42-47页
        3.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第47-48页
    3.3 方法学考察第48-60页
        3.3.1 混合对照系列溶液的配制第48页
        3.3.2 方法专属性第48-50页
        3.3.3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第50-53页
        3.3.4 方法回收率第53-55页
        3.3.5 提取回收率第55-58页
        3.3.6 精密度试验第58-59页
        3.3.7 稳定性试验第59-60页
        3.3.8 最低定量限第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夏佛托苷和异夏佛托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研究第61-76页
    4.1 仪器与试药第61-64页
    4.2 夏佛托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第64-67页
        4.2.1 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第64-65页
        4.2.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65-67页
        4.2.3 夏佛托苷药动学参数第67页
    4.3 异夏佛托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第67-71页
        4.3.1 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第67-68页
        4.3.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68-71页
        4.3.3 异夏佛托苷药动学参数第71页
    4.4 混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第71-73页
        4.4.1 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第71-72页
        4.4.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72-73页
        4.4.3 混合物各成分药动学参数第73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73-75页
    4.6 小结第75页
    参考文献第75-76页
第5章 异叶天南星黄酮部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研究第76-84页
    5.1 仪器与试药第76-78页
    5.2 实验结果第78-82页
        5.2.1 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第78-82页
        5.2.2 各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第82页
    5.3 小结第82-83页
    5.4 讨论第83-84页
第6章 夏佛托苷和异夏佛托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初步研究第84-89页
    6.1 仪器与试药第84页
        6.1.1 仪器第84页
        6.1.2 试药第84页
        6.1.3 实验动物第84页
        6.1.4 给药方案及组织样品采集第84页
        6.1.5 组织样品处理第84页
    6.2 分析条件第84-85页
        6.2.1 色谱柱确定第84-85页
        6.2.2 色谱条件第85页
        6.2.3 质谱条件第85页
    6.3 实验结果第85-88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88-89页
结语第89-91页
    一、论文小结第89-90页
    二、创新点第90-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合成、修饰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炼焦生产排放的芳香烃与苯并芘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