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箱梁预制拼装连续梁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插图清单 | 第11-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节段箱梁预制方法 | 第20-24页 |
2.1 节段箱梁长线预制法 | 第20-21页 |
2.1.1 长线法预制工艺 | 第20-21页 |
2.1.2 长线法匹配预制技术的特点 | 第21页 |
2.2 节段箱梁短线预制法 | 第21-23页 |
2.2.1 短线法预制工艺 | 第21-22页 |
2.2.2 短线法匹配预制技术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节段箱梁短线法预制线形控制 | 第24-39页 |
3.1 短线法预制线形控制的原理 | 第24-27页 |
3.1.1 平面坐标转换原理 | 第24-25页 |
3.1.2 空间坐标转换原理 | 第25-27页 |
3.2 短线预制的线形控制 | 第27-33页 |
3.2.1 预制线形控制的实现 | 第28-30页 |
3.2.2 模板精度的控制 | 第30-31页 |
3.2.3 匹配梁段定位控制 | 第31-32页 |
3.2.4 节段预制误差控制 | 第32-33页 |
3.3 短线预制法预拱度控制 | 第33-34页 |
3.4 芜湖第二公路桥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控制 | 第34-38页 |
3.4.1 芜湖第二公路桥节段箱梁预制施工 | 第34-36页 |
3.4.2 芜湖第二公路桥预制梁段线形拟合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桥拼装施工分析 | 第39-61页 |
4.1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工程概况 | 第39页 |
4.2 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基本构造 | 第39-41页 |
4.3 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桥拼装施工分析 | 第41-49页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4.3.2 预拱度分析 | 第41-46页 |
4.3.3 临时预应力的计算分析 | 第46-49页 |
4.3.3.1 临时预应力的布设及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4.3.3.2 临时预应力的计算 | 第48-49页 |
4.4 全梁5×55m整体受力分析 | 第49-60页 |
4.4.1 计算荷载 | 第49-50页 |
4.4.2 荷载工况组合 | 第50-51页 |
4.4.3 全桥整体受力分析 | 第51-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体外预应力和转向块的有限元分析 | 第61-76页 |
5.1 芜湖第二公路桥体外预应力概述 | 第61-63页 |
5.1.1 体外预应力体系的基本构造 | 第61-62页 |
5.1.2 芜湖第二公路桥体外预应力设计 | 第62页 |
5.1.3 体外预应力施工 | 第62-63页 |
5.2 体外预应力损失计算分析 | 第63-69页 |
5.2.1 体外预应力接缝压密损失计算 | 第64-65页 |
5.2.2 体外预应力摩阻损失计算 | 第65-67页 |
5.2.3 体外预应力收缩徐变损失计算 | 第67-69页 |
5.3 体外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 | 第69-70页 |
5.4 转向块有限元分析 | 第70-74页 |
5.4.1 转向块概述 | 第70-71页 |
5.4.2 有限元分析 | 第71-74页 |
5.4.2.1 工程背景 | 第71-72页 |
5.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页 |
5.4.2.3 应力分析结果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