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6页 |
1.1.1 现实背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凸显 | 第11-12页 |
1.1.2 在“做工”与“求学”之间 | 第12-15页 |
1.1.3 以教育期望为切入点 | 第15-16页 |
1.2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16-17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17-1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第19-33页 |
2.1 文化生产的理论传统及其中国应用 | 第19-26页 |
2.1.1 教育地位再生产的基本假定 | 第19-22页 |
2.1.2 再生产理论的文化转向 | 第22-24页 |
2.1.3 文化生产理论与中国语境 | 第24-26页 |
2.2 教育期望研究的回溯与启示 | 第26-29页 |
2.2.1 教育期望:“文化生产”的核心要素 | 第26-27页 |
2.2.2 国外教育期望的相关研究 | 第27页 |
2.2.3 国内教育期望的经验研究 | 第27-29页 |
2.3 研究述评:对现有研究的反思与再出发 | 第29-33页 |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33-54页 |
3.1 整合的理论视角 | 第33-37页 |
3.1.1 社会资本效应 | 第33-35页 |
3.1.2 文化资本效应 | 第35-36页 |
3.1.3 中间机制:父辈教育期待 | 第36-3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7-41页 |
3.2.1 关联性假设 | 第38页 |
3.2.2 影响性假设 | 第38-41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41-54页 |
3.3.1 资料来源与样本简介 | 第41-43页 |
3.3.2 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说明 | 第43-44页 |
3.3.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 第44-49页 |
3.3.4 资料的效度与信度说明 | 第49-53页 |
3.3.5 主要分析模型 | 第53-54页 |
第4章 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当下呈现 | 第54-67页 |
4.1 希望与绝望:教育期望的现状透视 | 第54-58页 |
4.1.1 学历主义的延续 | 第55-56页 |
4.1.2 自我预期的走低 | 第56-58页 |
4.2 理想与现实:自我放弃的两个实例 | 第58-62页 |
4.2.1 样本的动态还原 | 第59-60页 |
4.2.2 案例的深度剖析 | 第60-62页 |
4.3 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的类型学分析 | 第62-65页 |
4.3.1 教育期望的理想类型建构 | 第62-63页 |
4.3.2 教育期望的结构特征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4.1 本章发现 | 第65页 |
4.4.2 形似质异的“反学校文化” | 第65-67页 |
第5章 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的作用机制 | 第67-77页 |
5.1 末位竞争:农村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差异现状 | 第67-71页 |
5.1.1 学业评价的类型与方式 | 第67-69页 |
5.1.2 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的学业表现比较 | 第69-70页 |
5.1.3 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的学业竞争力比较 | 第70-71页 |
5.2 自证预言:教育期望与学业成就的互动考察 | 第71-75页 |
5.2.1 农村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4页 |
5.2.2 农村初中生学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3.1 研究假设验证 | 第75页 |
5.3.2 教育期望:隐蔽而潜在的分化机制 | 第75-77页 |
第6章 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形成基础 | 第77-91页 |
6.1 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父辈教育期待的现状分析 | 第77-82页 |
6.1.1 农村初中生的社会资本现状 | 第77-80页 |
6.1.2 农村初中生的文化资本现状 | 第80-81页 |
6.1.3 父辈教育期待状况 | 第81-82页 |
6.2 教育期待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6.3 教育预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91页 |
6.4.1 研究假设验证 | 第87-89页 |
6.4.2 教育期待与教育预期的影响因素比较 | 第89-90页 |
6.4.3 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归纳 | 第90-91页 |
第7章 结语与讨论 | 第91-100页 |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 第91-95页 |
7.1.1 教育期望:作为“知识库存”的文化 | 第91-92页 |
7.1.2 脱嵌:降低教育期望的抚育模式 | 第92-93页 |
7.1.3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 | 第93-95页 |
7.2 进一步的讨论与思考 | 第95-98页 |
7.2.1 教育期望差异: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的预演 | 第95-96页 |
7.2.2 寄宿制:有效的替代机制? | 第96-97页 |
7.2.3 以村校为本:农村初中生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97-98页 |
7.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98-100页 |
7.3.1 研究创新 | 第98页 |
7.3.2 研究难点与不足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附录1 | 第109-115页 |
附录2 | 第115-118页 |
附件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