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固体材料表面的润湿性 | 第12-23页 |
1.2.1 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 | 第12-14页 |
1.2.2 润湿类型及过程 | 第14-15页 |
1.2.3 接触角及润湿性理论模型 | 第15-20页 |
1.2.4 材料表面的润湿性表征 | 第20-23页 |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23-26页 |
1.3.1 控制表面能 | 第23-24页 |
1.3.2 构建微细结构表面 | 第24-25页 |
1.3.3 超疏水表面的最新制备实例 | 第25-26页 |
1.4 超亲水表面制备 | 第26-27页 |
1.5 润湿性最新研究动态 | 第27-29页 |
1.6 TiO_2表面的亲水性 | 第29-32页 |
1.6.1 表面亲水性原理 | 第29-31页 |
1.6.2 影响TiO_2表面亲水性的因素 | 第31-32页 |
1.7 钛种植体表面的亲水性处理 | 第32-37页 |
1.7.1 表面加成法 | 第33-34页 |
1.7.2 表面减少法 | 第34-35页 |
1.7.3 表面氧化法 | 第35-37页 |
1.8 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1.8.1 涂层技术的缺陷 | 第37页 |
1.8.2 亲水性的稳定性问题 | 第37页 |
1.8.3 商业种植体表面 | 第37-38页 |
1.9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第2章 SLA法制备多孔钛及钛合金表面 | 第41-59页 |
2.1 喷砂酸蚀法 | 第41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41-43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2.3.1 基片获得 | 第43页 |
2.3.2 喷砂处理工艺 | 第43页 |
2.3.3 酸蚀处理工艺 | 第43-44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4-58页 |
2.4.1 H_2SO_4/HCl腐蚀 | 第44-49页 |
2.4.2 HF/HNO_3腐蚀 | 第49-51页 |
2.4.3 HF/HNO_3与H2SO_4/HCl腐蚀 | 第51-52页 |
2.4.4 HNO_3钝化 | 第52-57页 |
2.4.5 SLA表面亲水性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钛及钛合金表面的等离子体氧化 | 第59-83页 |
3.1 概述 | 第59-60页 |
3.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0-63页 |
3.2.1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3.2.2 实验设备介绍 | 第61-63页 |
3.3 氧化钛薄膜的制备 | 第63-64页 |
3.3.1 基片的预处理 | 第63页 |
3.3.2 基片的喷砂酸蚀处理 | 第63页 |
3.3.3 等离子体氧化工艺的优化 | 第63-64页 |
3.3.4 退火处理 | 第6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4-82页 |
3.4.1 接触角检测 | 第65-68页 |
3.4.2 表面能计算 | 第68-71页 |
3.4.3 表面亲水性能时效性跟踪监测 | 第71-72页 |
3.4.4 表面SEM检测 | 第72-74页 |
3.4.5 XRD检测 | 第74-76页 |
3.4.6 样品表面成骨细胞粘附 | 第76-80页 |
3.4.7 MTT法测细胞增殖率 | 第80-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多孔表面润湿性控制的实验研究 | 第83-91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83-84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84-85页 |
4.2.1 基片准备 | 第84页 |
4.2.2 薄膜自组装 | 第84页 |
4.2.3 等离子体与紫外光处理 | 第84-8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85-88页 |
4.3.1 玻璃基体 | 第85-86页 |
4.3.2 PDMS基体 | 第86页 |
4.3.3 粗糙表面 | 第86-88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8-9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91-9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