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成矿作用探讨:来自地球化学的新证据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白云鄂博矿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1 稀土的成矿作用研究 | 第13-14页 |
1.1.2 铁的成矿作用研究 | 第14页 |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2页 |
2.1 白云鄂博裂谷演化历史 | 第17-18页 |
2.2 白云鄂博群的沉积建造 | 第18-19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9-21页 |
2.4 区域构造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2-27页 |
3.1 地层 | 第23-24页 |
3.2 岩浆岩 | 第24-25页 |
3.3 构造 | 第25-27页 |
3.3.1 断裂构造 | 第25-26页 |
3.3.2 褶皱构造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35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28-29页 |
4.2 矿石类型 | 第29-34页 |
4.2.1 铌稀土铁矿石 | 第29-31页 |
4.2.2 铌稀土矿石 | 第31-34页 |
4.3 成矿期次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来自矿化元素空间分布的证据 | 第35-42页 |
5.1 铁元素空间富集规律 | 第35-36页 |
5.2 稀土元素空间富集规律 | 第36-37页 |
5.3 主东矿铁、稀土空间变化规律 | 第37-42页 |
第六章 来自矿床地球化学的证据 | 第42-69页 |
6.1 样品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6.2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64页 |
6.2.1 全岩主量元素 | 第43-46页 |
6.2.2 单矿物主量元素 | 第46-51页 |
6.2.3 全岩微量元素 | 第51-56页 |
6.2.4 单矿物微量元素 | 第56-64页 |
6.4 硫、碳和氧同位素分析 | 第64-67页 |
6.4.1. 硫同位素 | 第64-65页 |
6.4.2 碳、氧同位素 | 第65-67页 |
6.5 成矿时代 | 第67-69页 |
第七章 来自成矿流体的证据 | 第69-76页 |
7.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69-74页 |
7.1.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7.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70-72页 |
7.1.3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72-73页 |
7.1.4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 | 第73-74页 |
7.2 讨论 | 第74-76页 |
7.2.1 成矿流体的性质 | 第74-75页 |
7.2.2 富CO_2流体的作用 | 第75-76页 |
第八章 铁、稀土成模型的探讨 | 第76-78页 |
8.1 铁、稀土成矿模型 | 第76-77页 |
8.2 讨论与结论 | 第77页 |
8.3 找矿建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