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高层建筑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3 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 第12-15页 |
1.3.1 高层建筑结构的类型 | 第12-13页 |
1.3.2 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 第13-15页 |
1.4 剪力墙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 第18-41页 |
2.1 剪力墙结构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 第19-20页 |
2.3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 第20-23页 |
2.4 剪力墙的内力和位移的计算 | 第23-27页 |
2.4.1 整截面剪力墙的内力的计算 | 第24-26页 |
2.4.2 整截面墙体位移的计算 | 第26-27页 |
2.5 双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 第27-30页 |
2.5.1 双肢墙的内力计算 | 第27-29页 |
2.5.2 双肢剪力墙的位移和等效刚度 | 第29-30页 |
2.6 剪力墙截面设计 | 第30-34页 |
2.6.1 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30-32页 |
2.6.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2-34页 |
2.7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和边缘构件 | 第34-36页 |
2.7.1 轴压比限值 | 第34-35页 |
2.7.2 边缘构件 | 第35-36页 |
2.8 剪力墙墙肢的构造要求 | 第36-38页 |
2.8.1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 | 第36-37页 |
2.8.2 底部加强部位 | 第37页 |
2.8.3 墙肢配筋要求 | 第37-38页 |
2.9 楼、屋盖要求 | 第38页 |
2.10 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程序的选择 | 第38-40页 |
2.11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新安上宅·公园城邦 9 号楼工程实例说明 | 第41-50页 |
3.1 工程概况和自然条件 | 第41-46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41-45页 |
3.1.2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 | 第45页 |
3.1.3 自然条件 | 第45页 |
3.1.4 场地条件 | 第45-46页 |
3.2 建筑对结构设计要求 | 第46-48页 |
3.2.1 建筑物体型的要求 | 第46页 |
3.2.2 使用功能的要求 | 第46页 |
3.2.3 舒适度的要求 | 第46-47页 |
3.2.4 结构安全性的要求 | 第47页 |
3.2.5 耐久性设计的要求 | 第47-48页 |
3.3 结构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结构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50-59页 |
4.1 结构方案的选择 | 第50-53页 |
4.1.1 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50-51页 |
4.1.2 剪力墙布置方案 | 第51-53页 |
4.1.3 基础设计方案 | 第53页 |
4.2 荷载计算 | 第53-57页 |
4.2.1 楼面荷载 | 第54页 |
4.2.2 风荷载和雪荷载 | 第54页 |
4.2.3 地震作用 | 第54-56页 |
4.2.4 荷载效应组合 | 第56-57页 |
4.3 建筑材料 | 第57-58页 |
4.3.1 混凝土 | 第57页 |
4.3.2 钢筋及其他材料 | 第57-58页 |
4.4 抗震设防目标 | 第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工程计算分析与总结 | 第59-81页 |
5.1 剪力墙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5.1.1 网格单元的划分 | 第59页 |
5.1.2 剪力墙墙元 | 第59-62页 |
5.2 软件参数的选取分析 | 第62-71页 |
5.2.1 总信息的选取 | 第62-67页 |
5.2.2 设计信息 | 第67-71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9页 |
5.3.1 周期和周期比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3.2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5.3.3 侧移刚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3.4 刚重比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页 |
5.3.5 剪重比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5.4 施工图设计阶段总结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