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诱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9-12页 |
1.1.1 项目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车路协同诱导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7-21页 |
2.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17-18页 |
2.2 通信网络架构 | 第18-20页 |
2.2.1 网络组成元素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车路协同的通信机制研究 | 第21-30页 |
3.1 通信机制总述 | 第21-22页 |
3.2 协同通信机制 | 第22-29页 |
3.2.1 车载设备与路侧设备通信机制 | 第22-25页 |
3.2.2 车载设备与车载通信机制 | 第25-26页 |
3.2.3 车载设备与服务器通信机制 | 第26-29页 |
3.2.4 路侧设备与服务器通信机制 | 第29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基于车路协同的节点部署策略研究 | 第30-36页 |
4.1 节点部署策略 | 第30-31页 |
4.2 节点部署策略应用场景举例 | 第31-35页 |
4.2.1 通用节点部署策略 | 第31-32页 |
4.2.2 十字路口部署策略 | 第32-33页 |
4.2.3 隧道部署策略 | 第33-34页 |
4.2.4 匝道部署策略 | 第34页 |
4.2.5 主辅路部署策略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基于车路协同的动态诱导算法研究 | 第36-40页 |
5.1 静态诱导算法比较 | 第36-37页 |
5.2 动态诱导算法 | 第37-39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第六章 车载以及路侧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40-64页 |
6.1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0-48页 |
6.1.1 集成一体化车载诱导终端 | 第40-45页 |
6.1.2 集成一体化路侧感知终端 | 第45-48页 |
6.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8-63页 |
6.2.1 辅助安全驾驶 | 第48-54页 |
6.2.2 高效交通诱导 | 第54-58页 |
6.2.3 行人出行诱导 | 第58-63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系统验证与结果 | 第64-78页 |
7.1 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65-77页 |
7.2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第77页 |
7.3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