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反腐败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腐败 | 第16-17页 |
2.1.2 反腐败 | 第17-18页 |
2.2 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2.1 基层行政部门 | 第18页 |
2.2.2 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19页 |
2.3 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2.3.1 权力制约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寻租理论 | 第20-21页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现状 | 第23-35页 |
3.1 我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现行体制 | 第23-24页 |
3.2 我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取得的成效 | 第24-26页 |
3.2.1 有序开展各项反腐败工作 | 第24-25页 |
3.2.2 严惩和打击基层腐败 | 第25页 |
3.2.3 规范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 第25-26页 |
3.2.4 通过反腐败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 第26页 |
3.3 我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3.1 基层行政部门已存在的反腐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强 | 第27页 |
3.3.2 上级监管不到位监督管理亟待完善 | 第27页 |
3.3.3 制定的某些法律的条款可操作的能力不强 | 第27-28页 |
3.3.4 对受贿的定罪与刑罚过轻 | 第28页 |
3.4 我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3.4.1 基层行政部门腐败的体制原因 | 第29页 |
3.4.2 基层反腐败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 第29-31页 |
3.4.3 基层公务人员自身的问题导致腐败 | 第31-32页 |
3.4.4 社会发展对基层行政部门干部的影响 | 第32-35页 |
第4章 国外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及启示 | 第35-42页 |
4.1 美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及启示 | 第35-36页 |
4.1.1 美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 | 第35-36页 |
4.1.2 美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启示 | 第36页 |
4.2 日本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及启示 | 第36-37页 |
4.2.1 日本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 | 第36-37页 |
4.2.2 日本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启示 | 第37页 |
4.3 新加坡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及启示 | 第37-42页 |
4.3.1 新加坡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做法 | 第37-41页 |
4.3.2 新加坡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启示 | 第41-42页 |
第5章 当前我国基层行政部门反腐败的对策建议 | 第42-49页 |
5.1 基层反腐败主体多元化与专门机构相结合 | 第42-43页 |
5.1.1 实现基层反腐败主体多元化 | 第42-43页 |
5.1.2 建立基层反腐败专门机构 | 第43页 |
5.2 全面反腐败与重点反腐败相结合 | 第43-45页 |
5.2.1 基层行政部门内全面反腐败 | 第43-44页 |
5.2.2 针对重点问题和部门反腐败 | 第44-45页 |
5.3 预防腐败与惩治腐败相结合 | 第45-47页 |
5.3.1 预防腐败的措施 | 第45-46页 |
5.3.2 惩治腐败的措施 | 第46-47页 |
5.4 体制内反腐败与外界监督相结合 | 第47-49页 |
5.4.1 体制内反腐败 | 第47页 |
5.4.2 外界监督腐败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