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1页 |
1.3.1 跨断层埋地管道断层错动反应分析的理论解析法 | 第13-16页 |
1.3.2 跨断层埋地管道断层错动反应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16-20页 |
1.3.3 跨断层埋地管道模型试验研究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4页 |
1.7 论文研究成果 | 第24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2章 跨断层埋地管道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6-68页 |
2.1 跨断层埋地管道基础理论分析与应用 | 第26-36页 |
2.1.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2.1.2 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27-32页 |
2.1.3 壳体理论及壳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 | 第32-36页 |
2.2 断层特征及跨断层管道破坏机理分析 | 第36-42页 |
2.2.1 断层要素 | 第37-38页 |
2.2.2 断层类型 | 第38-40页 |
2.2.3 跨断层埋地管道的破坏机理 | 第40-42页 |
2.3 管道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2.3.1 非线性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壳单元的选取 | 第42-43页 |
2.3.2 管道本构关系 | 第43-45页 |
2.4 管土作用模型的建立 | 第45-54页 |
2.4.1 土弹簧模型 | 第45-49页 |
2.4.2 管-土非线性接触模型 | 第49-51页 |
2.4.3 岩土本构关系 | 第51-54页 |
2.5 模型边界条件的建立及有效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54-58页 |
2.5.1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4-55页 |
2.5.2 有效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55-58页 |
2.6 跨断层埋地管道破坏准则 | 第58-59页 |
2.7 管道本构关系的比选 | 第59-62页 |
2.8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62-6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3章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变形反应及参数研究 | 第68-103页 |
3.1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变形反应分析 | 第68-79页 |
3.2 断层类型的影响 | 第79-82页 |
3.3 影响参数分析 | 第82-102页 |
3.3.1 管道与断层交角的影响 | 第82-85页 |
3.3.2 壁厚的影响 | 第85-87页 |
3.3.3 管径的影响 | 第87-89页 |
3.3.4 管道埋深的影响 | 第89-91页 |
3.3.5 管材的影响 | 第91-94页 |
3.3.6 场地土的影响 | 第94-98页 |
3.3.7 管道内压的影响 | 第98-100页 |
3.3.8 断层破碎带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4章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断层错动反应简化方法 | 第103-119页 |
4.1 经典解析方法 | 第103-113页 |
4.1.1 Newmark-Hall方法 | 第103-105页 |
4.1.2 Kennedy法 | 第105-109页 |
4.1.3 Leon Ru-Liang Wang方法 | 第109-113页 |
4.2 本文简化计算公式 | 第113-118页 |
4.2.1 正断层作用下的简化公式 | 第113-115页 |
4.2.2 逆断层作用下的简化公式 | 第115-117页 |
4.2.3 本文简化计算公式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117-11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5章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抗震措施 | 第119-133页 |
5.1 跨断层埋地管道震害调查 | 第119-120页 |
5.2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的破坏模式 | 第120-122页 |
5.3 跨断层埋地输气管道震害因素分析 | 第122-125页 |
5.3.1 断层因素 | 第123页 |
5.3.2 地震及场地因素 | 第123-124页 |
5.3.3 管道自身因素 | 第124-125页 |
5.4 跨断层埋地钢质管道抗震措施 | 第125-132页 |
5.4.1 跨断层管道常用抗震措施 | 第125-129页 |
5.4.2 管道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 第129-131页 |
5.4.3 跨断层管道抗震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31-13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133-13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3-134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