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特种加工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电加工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钛合金薄壁窄槽电加工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4-19页
        1.1.1 薄壁窄槽结构第14-15页
        1.1.2 薄壁窄槽结构加工技术概述第15-16页
        1.1.3 钛合金窄槽结构电加工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3 论文结构第19-21页
第二章 钛合金薄壁窄槽的电加工基础理论第21-29页
    2.1 电火花加工钛合金薄壁窄槽机理分析第21-24页
        2.1.1 钛化碳理论第21页
        2.1.2 加工表面变质层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2.1.3 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2.1.4 加工表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第23页
        2.1.5 加工锥度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2.1.6 电极相对损耗的影响因素第24页
    2.2 电解抛光钛合金薄壁窄槽结构的基础理论第24-28页
        2.2.1 钛合金氧化膜的溶解机理第24-25页
        2.2.2 钛合金的杂散点蚀第25页
        2.2.3 电解抛光的电解液第25-27页
        2.2.4 电解抛光的蚀除量影响因素分析第27页
        2.2.5 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分析第27-28页
        2.2.6 电解抛光速度影响因素分析第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钛合金薄壁窄槽的电火花加工基础试验第29-47页
    3.1 试验目的第29页
    3.2 试验准备第29-33页
        3.2.1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29-30页
        3.2.2 试验方案第30-33页
    3.3 基础试验第33-46页
        3.3.1 极性的影响第33-36页
        3.3.2 脉冲宽度的影响第36-38页
        3.3.3 抬刀速度的影响第38-40页
        3.3.4 峰值电流的影响第40-43页
        3.3.5 开路电压的影响第43-44页
        3.3.6 脉冲间隔的影响第44-46页
    3.4 本章总结第46-47页
第四章 钛合金薄壁窄槽电火花加工的电参数优化研究第47-61页
    4.1 前言第47页
    4.2 灰色相关性理论的概述和应用第47-48页
    4.3 灰关联理论对电火花工艺参数优化的意义第48页
    4.4 灰关联度分析理论第48-50页
        4.4.1 灰生成第48-49页
        4.4.2 灰色关联度和灰关联序第49-50页
    4.5 试验方案及结果统计第50-54页
        4.5.1 电火花加工窄槽的锥度第50页
        4.5.2 试验方案的设计第50-52页
        4.5.3 试验结果的统计第52-54页
    4.6 试验结果的分析第54-60页
        4.6.1 灰关联分析数据处理第54-56页
        4.6.2 单工艺目标灰关联分析第56-58页
        4.6.3 多工艺指标灰关联分析第58页
        4.6.4 试验验证第58-60页
    4.7 本章总结第60-61页
第五章 钛合金薄壁窄槽的电解抛光试验研究及实际应用第61-73页
    5.1 试验目的第61页
    5.2 试验方案第61-63页
        5.2.1 电解液第61页
        5.2.2 阴极第61-62页
        5.2.3 TC4试样第62页
        5.2.4 其他设备第62-63页
        5.2.5 试验结果的测量第63页
    5.3 试验结果的分析第63-69页
        5.3.1 电解抛光参数对窄槽宽度变化值的影响分析第66-67页
        5.3.2 电解抛光参数对薄壁窄槽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67-68页
        5.3.3 电解抛光参数对电解抛光速度的影响第68-69页
    5.4 钛合金薄壁窄槽电解抛光的实际应用第69-72页
        5.4.1 工艺参数的确定第70-71页
        5.4.2 电火花加工电极、电解抛光阴极的设计第71页
        5.4.3 零件的具体加工步骤第71页
        5.4.4 加工结果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总结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附录第81-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动钻铆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基于MES的冰箱门体输送线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