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 引言 | 第15-16页 |
2 DNA分子标记 | 第16-19页 |
2.1 RFLP | 第16-17页 |
2.2 RAPD | 第17页 |
2.3 SSR | 第17-18页 |
2.4 STS和CAPS | 第18页 |
2.5 AFLP | 第18-19页 |
3 水稻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 第19-20页 |
4 水稻QTL定位常用的群体 | 第20-22页 |
4.1 F_2群体 | 第20-21页 |
4.2 BC_1群体 | 第21页 |
4.3 DH群体 | 第21页 |
4.4 重组自交系群体 | 第21-22页 |
4.5 近等基因系 | 第22页 |
5 QTL定位方法 | 第22-23页 |
6 水稻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6.1 农艺性状 | 第24-25页 |
6.2 叶片性状 | 第25页 |
6.3 根部性状 | 第25页 |
6.4 程氏指数 | 第25-26页 |
6.5 稻米品质 | 第26页 |
6.6 抗稻瘟病 | 第26-27页 |
6.7 耐盐性 | 第27页 |
6.8 耐冷性 | 第27页 |
6.9 耐淹涝能力 | 第27-28页 |
6.10 耐低磷 | 第28页 |
6.11 花药培养力 | 第28-29页 |
6.12 籼粳杂种生殖障碍 | 第29页 |
7 QTL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9-30页 |
8 QTL和功能基因组研究 | 第30-34页 |
8.1 构建功能图谱 | 第30-32页 |
8.2 QTL的图位克隆 | 第32-33页 |
8.3 QTL的候选基因 | 第33-34页 |
9 本论文研究的提出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第35-83页 |
第一章 低温条件下水稻发芽力QTL的定位分析 | 第36-43页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1.1.1 遗传群体 | 第36页 |
1.1.2 低温条件下发芽力的测定 | 第36-37页 |
1.1.3 QTL分析 | 第37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1.2.1 DH群体双亲低温条件下发芽力的表现 | 第37-38页 |
1.2.2 DH群体低温条件下发芽力的动态变化 | 第38页 |
1.2.3 QTL定位 | 第38-40页 |
1.2.4 低温条件下发芽力产生超亲分离的DH株系基因型分析 | 第40页 |
1.3 讨论 | 第40-43页 |
第二章 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分析 | 第43-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2.1.1 遗传群体 | 第43-44页 |
2.1.2 光合作用及相关性状的考察 | 第44页 |
2.1.3 QTL分析 | 第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2.2.1 光合作用及相关形状在双亲及DH群体中的表现 | 第44-46页 |
2.2.2 QTL定位 | 第46-48页 |
2.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水稻耐光氧化的QTL分析 | 第50-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3.1.1 遗传群体 | 第50页 |
3.1.2 DH株系耐光氧化特性的考察 | 第50-51页 |
3.1.3 QTL分析 | 第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3.2.1 双亲及DH株系的耐光氧化特性 | 第51页 |
3.2.2 QTL定位 | 第51-53页 |
3.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水稻根系活力的遗传分析 | 第54-6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4.1.1 遗传群体 | 第54页 |
4.1.2 DH群体根系活力的考察 | 第54-55页 |
4.1.3 QTL分析 | 第55页 |
4.1.4 QTL互作分析 | 第55页 |
4.2 结果和分析 | 第55-59页 |
4.2.1 根系活力在双亲和DH群体中的表现 | 第55-56页 |
4.2.2 根系活力的区间作图定位 | 第56页 |
4.2.3 Epistat软件进行互作分析 | 第56-59页 |
4.2.3.1 单个位点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6页 |
4.2.3.2 条件型互作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3 互适型互作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及其互作的分析 | 第61-67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5.1.1 遗传群体 | 第61页 |
5.1.2 DH群体的耐旱性调察 | 第61页 |
5.1.3 QTL分析 | 第61-62页 |
5.1.4 互作分析 | 第62页 |
5.2 结果 | 第62-65页 |
5.2.1 双亲及DH群体的耐早性情况 | 第62页 |
5.2.2 QTL定位 | 第62-63页 |
5.2.3 互作分析 | 第63-65页 |
5.2.3.1 单个位点对耐旱性的影响 | 第63页 |
5.2.3.2 条件型互作位点的检测 | 第63-65页 |
5.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 第67-7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6.1.1 遗传群体 | 第67页 |
6.1.2 穗颈节维管束及穗部,陛状的考察 | 第67-68页 |
6.1.3 QTL分析 | 第6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6.2.1 穗颈维管束和穗部形状在双亲及DH群体中的表现 | 第68-70页 |
6.2.2 相关性分析 | 第70-71页 |
6.2.3 QTL定位 | 第71-74页 |
6.3 讨论 | 第74-76页 |
第七章 水稻纹枯病抗性的QTL分析 | 第76-83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7.1.1 遗传群体 | 第76页 |
7.1.2 DH群体的纹枯病级以及秆长和抽穗期调察 | 第76-77页 |
7.1.3 QTL分析 | 第77页 |
7.2 结果 | 第77-81页 |
7.2.1 双亲及DH群体的感病情况 | 第77-78页 |
7.2.2 QTL定位 | 第78页 |
7.2.3 株高和抽穗期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 | 第78-81页 |
7.3 讨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附录: 博士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