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雷州青年运河的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9-11页 |
2 运河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11-16页 |
2.1 雷州半岛干旱环境 | 第11-12页 |
2.2 湛江地委的决策与干劲 | 第12-13页 |
2.3 运河建设的发动 | 第13-16页 |
3 运河建设的历史过程 | 第16-38页 |
3.1 鹤地水库施工 | 第16-24页 |
3.1.1 土坝施工 | 第17-21页 |
3.1.2 溢洪道施工 | 第21-22页 |
3.1.3 渠首枢纽工程施工 | 第22-24页 |
3.1.4 排水渠施工 | 第24页 |
3.2 青年运河总干渠施工 | 第24-32页 |
3.2.1 雷州青年运河北段施工 | 第26-28页 |
3.2.2 雷州青年运河南段工程施工 | 第28-32页 |
3.3 其他主干渠及新桥大渡槽施工 | 第32-38页 |
3.3.1 东海运河施工 | 第32-34页 |
3.3.2 大渡槽施工 | 第34-35页 |
3.3.3 西海运河施工 | 第35页 |
3.3.4 四联干渠施工 | 第35-36页 |
3.3.5 干支斗渠施工 | 第36-38页 |
4 运河建设管理的历史考察 | 第38-47页 |
4.1 运河建设的技术管理 | 第38-42页 |
4.2 运河建设的资金管理 | 第42-43页 |
4.3 运河建设的综合管理 | 第43-47页 |
4.3.1 抓好技术管理 | 第43-44页 |
4.3.2 抓好人员管理 | 第44页 |
4.3.3 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工效 | 第44-47页 |
5 青年运河的多维度分析 | 第47-71页 |
5.1 政治维度的分析 | 第47-52页 |
5.1.1 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 第47页 |
5.1.2 提高了湛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第47-48页 |
5.1.3 人民公社的组织力量 | 第48-49页 |
5.1.4 培养了湛江的干部 | 第49-50页 |
5.1.5 水库移民安置妥善解决 | 第50页 |
5.1.6 弘扬了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 第50-52页 |
5.2 经济维度的分析 | 第52-56页 |
5.2.1 农田灌溉效益 | 第52-53页 |
5.2.2 防洪效益 | 第53-54页 |
5.2.3 供水效益 | 第54页 |
5.2.4 旅游效益 | 第54-55页 |
5.2.5 发电效益 | 第55页 |
5.2.6 航运效益 | 第55-56页 |
5.2.7 水库周围环境效益 | 第56页 |
5.3 技术维度的分析 | 第56-58页 |
5.3.1 设计维度分析 | 第56-57页 |
5.3.2 施工维度分析 | 第57-58页 |
5.4 生态维度的分析 | 第58-62页 |
5.4.1 改变并优化生态环境 | 第58-60页 |
5.4.2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 第60-61页 |
5.4.3 粤桂跨界合作整治环境 | 第61-62页 |
5.5 文化维度的分析 | 第62-71页 |
5.5.1 建库开河促进群众文化繁荣 | 第62-66页 |
5.5.2 运河旅游文化挖掘 | 第66-68页 |
5.5.3 廉政教育文化打造 | 第68页 |
5.5.4 不断丰富的运河诗词文化 | 第68-71页 |
6 结语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