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

互联网服务质量及拥塞控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第10-11页
    1.3 本文的组织第11-12页
    1.4 小结第12页
    附: 论文中用到的一些缩略语第12-15页
第二章 IP网络的拥塞控制研究综述第15-38页
    2.1 网络拥塞的基本概念及互联网模型第15-16页
    2.2 拥塞产生的原因第16-17页
    2.3 基于源端的拥塞控制机制——TCP协议第17-32页
        2.3.1 TCP协议介绍第17-19页
        2.3.2 拥塞控制的主要问题——效率和公平性第19-20页
        2.3.3 TCP协议的改进第20-21页
        2.3.4 无线网络环境下TCP协议的改进第21-32页
    2.4 基于路由器的拥塞控制机制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8页
第三章 主动式队列管理机制的研究现状第38-61页
    3.1 被动式队列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第38页
    3.2 主动式队列管理介绍第38-39页
    3.3 随机早期检测算法RED第39-46页
        3.3.1 RED的基本原理第39-40页
        3.3.2 随机早期检测算法分析第40-42页
        3.3.3 显式拥塞指示ECN第42-43页
        3.3.4 RED和ECN的结合第43-44页
        3.3.5 RED的优点及其存在问题第44-46页
    3.4 其他主动式队列管理算法第46-54页
        3.4.1 BLUE第46-48页
        3.4.2 Stabilized RED第48-50页
        3.4.3 Adaptive RED第50-52页
        3.4.4 Flow RED第52-53页
        3.4.5 RED with penalty box第53页
        3.4.6 GREEN第53页
        3.4.7 CHOKe(CHOose and Keep for responsive flows CHOose and Keep for unresponsive flows)第53-54页
    3.5 区分服务中的AQM算法分析第54-57页
        3.5.1 RIO(RED with In and Out)第54-55页
        3.5.2 带权值的RED(Weighted RED)第55-56页
        3.5.3 RIO和WRED性能的比较第56-57页
        3.5.4 基于分类的阈值(Class-Based Thresholds,CBT)第57页
    3.6 小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第四章 一种改进的RED算法——MRED算法第61-72页
    4.1 RED算法存在的问题第61-63页
    4.2 MRED算法的设计目的第63-66页
        4.2. 1 MRED算法的设计原理第64-66页
    4.3 MRED算法的性能分析第66-71页
        4.3.1 TCP连接数保持不变时MRED的性能第66-68页
        4.3.2 TCP连接数发生突变时MRED的性能第68页
        4.3.3 TCP连接数对吞吐量的影响第68-71页
        4.3.4 缓冲区大小对链路利用率的影响第71页
    4.4 小结第71页
    参考文献第71-72页
第五章 IP网络QoS研究综述第72-93页
    5.1 IP QoS的定义及其实施方案第72-74页
    5.2 综合服务模型和资源预留协议(IntServ/RSVP)第74-78页
        5.2.1 IntServ/RSVP简介第74页
        5.2.2 资源预留协议RSVP第74-76页
        5.2.3 IntServ/RSVP的缺陷第76-78页
    5.3 区分服务第78-83页
        5.3.1 区分服务简介第78-79页
        5.3.2 区分服务基本原理第79-82页
        5.3.3 区分服务的体系结构第82-83页
    5.4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第83-86页
        5.4.1 MPLS中的常用的术语第83-84页
        5.4.2 MPLS基本原理第84-85页
        5.4.3 MPLS在流量工程中的应用第85-86页
    5.5 子网带宽管理SBM第86-87页
    5.6 QoS体系结构第87-90页
        5.6.1 MPLS用于DiffServ的端到端QoS模型第87-88页
        5.6.2 RSVP用于MPLS第88-89页
        5.6.3 RSVP与Diff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模型第89页
        5.6.4 DittServ与IntServ/RSVP相结合的QOS模型第89-90页
    5.7 结论第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第六章 确保服务中一种基于动态阈值的数据包标记策略第93-107页
    6.1 研究背景第93-94页
    6.2 基于动态阈值的数据包标记算法DTBM第94-98页
        6.2.1 设计目标第94-95页
        6.2.2 设计思想第95页
        6.2.3 标记算法第95-98页
    6.3 DTBM算法的性能分析第98-104页
        6.3.1 回路响应时间RTT对吞吐量的影响第98-99页
        6.3.2 目标速率对吞吐量的影响第99-101页
        6.3.3 数据包大小对吞吐量的影响第101-102页
        6.3.4 聚流中单流数量对吞吐量地影响第102-104页
    6.4 小结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7.1 研究结论第107-108页
    7.2 研究展望第108-110页
        7.2.1 关于RED算法的研究第108页
        7.2.2 关于区分服务中带宽享用公平性的研究第108-109页
        7.2.3 主动式队列管理机制在区分服务体系结构中的应用第109-1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灵敏、高选择性荧光新体系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下一篇:氢镍动力电池材料氢氧化镍的高温高倍率性能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