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高灵敏、高选择性荧光新体系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荧光探针的分类第11-13页
        1.2.1 有机荧光探针第12页
        1.2.2 过渡金属络合物荧光探针第12-13页
        1.2.3 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第13页
    1.3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第13-15页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第13-14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14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14-15页
    1.4 荧光探针的应用第15-18页
        1.4.1 荧光探针的金属离子识别第15-16页
        1.4.2 荧光探针的阴离子识别第16-17页
        1.4.3 荧光探针的分子识别第17-18页
    1.5 前景及展望第18-21页
第二章 核固红-Ag~+-腺嘌呤夹心结构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第21-31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3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2页
        2.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29页
        2.3.1 吸收光谱第23-24页
        2.3.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第24页
        2.3.3 荧光光谱第24-25页
        2.3.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25-27页
        2.3.5 配合物组成和体系荧光猝灭的原因第27-29页
        2.3.6 工作曲线第29页
        2.3.7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29页
    2.4 样品测定第29-31页
        2.4.1 合成样品分析第29-30页
        2.4.2 DNA和血清样品分析第30页
        2.4.3 维生素B_4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核固红“关-开”型荧光探针高灵敏检测鸟嘌呤第31-41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实验部分第32-33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2页
        3.2.2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3.3.1 荧光光谱第33页
        3.3.2 核固红对Cu~(2+)的选择性结合及Cu2+-核固红对鸟嘌呤的响应第33-34页
        3.3.3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34-37页
        3.3.4 体系相互作用的研究第37-39页
        3.3.5 工作曲线第39页
        3.3.6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39页
    3.4 样品测定第39-41页
第四章 Cu~(2+)-鸟嘌呤-曙红Y体系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第41-51页
    4.1 引言第41-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2页
        4.2.2 实验方法第4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4.3.1 荧光光谱第42-43页
        4.3.2 金属离子的选择及Cu~(2+)-曙红Y对鸟嘌呤的响应第43-44页
        4.3.3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44-46页
        4.3.4 工作曲线第46页
        4.3.5 体系的相互作用第46-48页
        4.3.6 荧光猝灭机理第48-49页
        4.3.7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49-50页
    4.4 样品测定第50-51页
第五章 碳量子点作为催化剂高灵敏荧光光度法检测氨苄西林第51-57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51-52页
        5.2.2 实验方法第5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2-56页
        5.3.1 荧光光谱第52-53页
        5.3.2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53-55页
        5.3.3 工作曲线第55页
        5.3.4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55-56页
    5.4 样品分析第56-57页
        5.4.1 氨苄西林胶囊的含量测定第56页
        5.4.2 血清中氨苄西林的测定第56-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
下一篇:互联网服务质量及拥塞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