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1 淫羊藿属植物的分布第15-16页
    1.2 淫羊藿属植物研究进展第16-21页
        1.2.1 化学成分第16页
        1.2.2 药理作用第16-20页
        1.2.3 生理生态第20-21页
    1.3 增温生物学研究第21-29页
        1.3.1 增温装置第21-23页
        1.3.2 增温对植物形态属性的影响第23页
        1.3.3 增温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3-25页
        1.3.4 增温对植物生理化学的影响第25页
        1.3.5 增温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第25-26页
        1.3.6 增温对药用植物有效药用成分的影响第26页
        1.3.7 增温对植物其他方面的效应第26-29页
第2章 引言第29-35页
    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29-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2.2.1 材料第30-32页
        2.2.2 试验方法第32-33页
        2.2.3 技术路线第33-35页
第3章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5-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3.2.1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植株高度的影响第35-36页
        3.2.2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第36-38页
        3.2.3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8页
        3.2.4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花部形态的影响第38-40页
    3.3 讨论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3-7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4.1.1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第43页
        4.1.2 光响应曲线与模型拟合第43-44页
        4.1.3 CO_2响应曲线与模型拟合第44-45页
        4.1.4 叶绿素荧光测定第45页
        4.1.5 光响应、CO_2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的介绍与选择第45-4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7-73页
        4.2.1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第47-54页
        4.2.2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光响应曲线的影响第54-64页
        4.2.3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第64-72页
        4.2.4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72-73页
    4.3 讨论第73-76页
        4.3.1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光合日变化的关系第73-74页
        4.3.2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光响应曲线的关系第74页
        4.3.3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CO_2响应曲线的关系第74-75页
        4.3.4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关系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抗性生理的影响第77-8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7-85页
        5.2.1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第77-78页
        5.2.2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78-80页
        5.2.3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VE、VC含量的影响第80-82页
        5.2.4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82-84页
        5.2.5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84-85页
    5.3 讨论第85-87页
        5.3.1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的关系第85-86页
        5.3.2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第86页
        5.3.3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VE、VC含量的关系第86页
        5.3.4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关系第86页
        5.3.5 增湿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可溶性蛋白质的关系第86-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第89-11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9-9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0-111页
        6.2.1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根内源激素的影响第90-93页
        6.2.2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老茎内源激素的影响第93-96页
        6.2.3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新茎内源激素的影响第96-99页
        6.2.4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老叶内源激素的影响第99-103页
        6.2.5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新叶内源激素的影响第103-106页
        6.2.6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花中内源激素的影响第106-107页
        6.2.7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激素比值的影响第107-111页
    6.3 讨论第111-113页
        6.3.1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根中内源激素的关系第111-112页
        6.3.2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茎中内源激素的关系第112页
        6.3.3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叶中内源激素的关系第112-113页
        6.3.4 增温与两种淫羊藿属植物激素比值的关系第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7章 增温对两种淫羊藿属植物中药用成分的影响第115-123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7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17-122页
        7.2.1 增温对粗毛淫羊藿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17-118页
        7.2.2 增温对巫山淫羊藿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第118-120页
        7.2.3 两种淫羊藿属植物药用成分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120-122页
    7.3 讨论第122页
    7.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8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第123-125页
    8.1 主要结论第123页
    8.2 创新点第123-124页
    8.3 研究展望第124-125页
缩略词表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7页
附图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岩土隐蔽结构缺陷量化分析及小波变换应用研究
下一篇:分子筛膜的制备和新型分子筛膜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