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风能发电论文

微小型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符号对照表第12-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2 微小型风能收集器的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1 涡轮式微小型风能收集器第18-20页
        1.2.2 风致振动式微小型风能收集器第20-23页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3-24页
    1.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的基本理论第25-35页
    2.1 压电材料第25-29页
        2.1.1 压电效应第25-27页
        2.1.2 压电参数第27-29页
        2.1.3 压电方程第29页
    2.2 压电悬臂梁第29-33页
        2.2.1.压电悬臂梁的工作模式第30-31页
        2.2.2 压电悬臂梁的连接方式第31-32页
        2.2.3 压电悬臂梁的等效电路第32-33页
    2.3 风致振动的分类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三种单自由度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第35-49页
    3.1 实验平台介绍第35-36页
    3.2 尾迹振动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第36-39页
        3.2.1 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第36-37页
        3.2.2 风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37-38页
        3.2.3 质量块的面积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38-39页
    3.3 涡激振动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第39-42页
        3.3.1 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第39-40页
        3.3.2 风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40-41页
        3.3.3 质量块的面积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41-42页
    3.4 驰振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第42-48页
        3.4.1 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第42-43页
        3.4.2 理论建模第43-44页
        3.4.3 风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44-47页
        3.4.4 阻流体的特征面积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驰振-尾迹两自由度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第49-59页
    4.1 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第49-50页
    4.2 理论建模第50-51页
    4.3 风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51-53页
    4.4 质量块的面积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53-56页
    4.5 内梁的长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56-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驰振-涡激结构耦合两自由度压电式风能收集器第59-71页
    5.1 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第59-60页
    5.2 理论建模第60-62页
    5.3 风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62-64页
    5.4 质量块的面积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64-67页
    5.5 内梁的长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第67-69页
    5.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几种压电式风能收集器性能的比较研究第71-81页
    6.1 风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对比研究第71-75页
        6.1.1 尾迹振动与涡激振动风能收集器的电压对比第71-72页
        6.1.2 尾迹振动与驰振-尾迹风能收集器的内梁电压对比第72-73页
        6.1.3 涡激振动与驰振-涡激结构耦合风能收集器内梁电压对比第73页
        6.1.4 两种两自由度风能收集器的内梁电压对比第73-74页
        6.1.5 驰振结构与两种两自由度风能收集器的外梁电压对比第74-75页
    6.2 质量块的面积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对比研究第75-79页
        6.2.1 尾迹振动与涡激振动风能收集器的电压对比第75-76页
        6.2.2 尾迹振动与驰振-尾迹风能收集器的内梁电压对比第76-77页
        6.2.3 涡激振动与驰振-涡激结构耦合风能收集器内梁电压对比第77页
        6.2.4 两种两自由度风能收集器的内梁电压对比第77-78页
        6.2.5 两种两自由度风能收集器的外梁电压对比第78-79页
    6.3 内梁的长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对比研究第79-80页
        6.3.1 两种两自由度风能收集器的内梁电压对比第79页
        6.3.2 两种两自由度风能收集器的外梁电压对比第79-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7.1 工作总结第81-82页
    7.2 工作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91页
作者简介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工作流的可定制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VHDL到MSVL的转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