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综述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实践意义第11-12页
        1.2.2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第13页
        1.3.1 借“他山之石”,提炼适合本地区的风险控制对策第13页
        1.3.2 完善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为整体业务的开展防微杜渐第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1 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现状第13-14页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页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1.6.1 创新之处第16-17页
        1.6.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贷款风险控制的一般框架第18-25页
    2.1 风险的识别第18-19页
        2.1.1 操作风险第18页
        2.1.2 担保风险第18-19页
        2.1.3 道德风险第19页
    2.2 风险的计量第19-21页
        2.2.1 贷款对象第19-20页
        2.2.2 贷款方式第20页
        2.2.3 贷款期限第20页
        2.2.4 贷款形态第20页
        2.2.5 风险的计量第20-21页
    2.3 风险的控制第21-23页
        2.3.1 强化信贷风险的规避措施第21-22页
        2.3.2 分散信贷风险第22页
        2.3.3 使用风险转移策略第22-23页
        2.3.4 强化风险的监控与预警机制第23页
        2.3.5 风险补偿第23页
        2.3.6 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第23页
    2.4 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特殊性第23-25页
        2.4.1 政策风险第23-24页
        2.4.2 管理风险第24页
        2.4.3 信用风险第24页
        2.4.4 形象风险第24-25页
第三章 高校助学贷款风险考察第25-38页
    3.1 高校助学贷款的界定和种类第25页
    3.2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第25-27页
        3.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酝酿第25-26页
        3.2.2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第26页
        3.2.3 推广国家助学贷款第26页
        3.2.4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第26-27页
        3.2.5 生源地信用贷款逐渐成为主角第27页
    3.3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动态分析第27-31页
        3.3.1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综述第27-29页
        3.3.2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申、审、放、追”动态环节分析第29-31页
        3.3.3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产生机理第31页
    3.4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动态分析第31-35页
        3.4.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界定第31-32页
        3.4.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审、放、追”动态环节分析第32-34页
        3.4.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第34-35页
    3.5 两种助学信用贷款的对比研究第35-37页
        3.5.1 开办情况对比分析第35-36页
        3.5.2 发放情况对比第36-37页
    3.6 高校助学贷款发展趋势第37-38页
第四章 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第38-51页
    4.1 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原因第38-44页
        4.1.1 四大行为主体风险成因第38-44页
            (1) 学校层面风险成因第38-39页
            (2) 学生层面风险成因第39-41页
            (3) 银行层面风险成因第41-43页
            (4) 政府层面风险成因第43-44页
    4.2 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现状第44-51页
        4.2.1 广西区内高校助学贷款的考察第44-47页
            4.2.1.1 广西国家助学贷款开展情况第44-46页
            4.2.1.2 广西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分析第46-47页
        4.2.2 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的关联性分析第47-51页
            4.2.2.1 学生层面第47-48页
            4.2.2.2 政府层面第48页
            4.2.2.3 银行层面第48页
            4.2.2.4 高校层面第48-49页
            4.2.2.5 系统层面第49-51页
第五章 发达地区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经验借鉴第51-58页
    5.1 国外发达地区第51-54页
        5.1.1 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概况第51-52页
        5.1.2 日本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概况第52页
        5.1.3 英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概况第52-53页
        5.1.4 韩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概况第53-54页
    5.2 国内先进模式-----河南模式第54-55页
        5.2.1 “河南模式”的定义第54页
        5.2.2 “河南模式”助学贷款运行状况第54-55页
    5.3 借鉴第55-58页
        5.3.1 大学生征信系统的建立第55-56页
        5.3.2 商业信用的市场化运作第56-57页
        5.3.3 强化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职能第57页
        5.3.4 完善银行的助学贷款产品层次第57页
        5.3.5 构建多渠道的民间资助渠道第57-58页
第六章 控制广西区内高校助学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第58-65页
    6.1 政府层面第58-61页
        6.1.1 建立助学贷款豁免制度第58页
        6.1.2 完善对高校的激励约束机制第58-59页
        6.1.3 建立社会诚信监督机制第59页
        6.1.4 重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新制度第59页
        6.1.5 通过立法,建立系统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体系第59-60页
        6.1.6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高校造血功能第60页
        6.1.7 创建政策性的中国教育投资银行第60页
        6.1.8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立法进程,提高社会整体信用第60-61页
    6.2 银行层面第61-62页
        6.2.1 简化贷款程序,成立专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助学贷款业务第61页
        6.2.2 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延长贷款年限第61页
        6.2.3 从国家层面构建担保制度、风险分担以及教育担保机制第61-62页
        6.2.4 创新助学贷款业务范围第62页
    6.3 高校层面第62-63页
        6.3.1 强化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管理水平第62页
        6.3.2 构建全面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第62-63页
    6.4 学生层面第63-64页
        6.4.1 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品质第63页
        6.4.2 加大贫困生的精神资助第63页
        6.4.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第63-64页
    6.5 社会各界增加对贫困生资助的关注与扶持第64-65页
第七章 全文的总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PO超募规模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越南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