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综述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1 借“他山之石”,提炼适合本地区的风险控制对策 | 第13页 |
1.3.2 完善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为整体业务的开展防微杜渐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1 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贷款风险控制的一般框架 | 第18-25页 |
2.1 风险的识别 | 第18-19页 |
2.1.1 操作风险 | 第18页 |
2.1.2 担保风险 | 第18-19页 |
2.1.3 道德风险 | 第19页 |
2.2 风险的计量 | 第19-21页 |
2.2.1 贷款对象 | 第19-20页 |
2.2.2 贷款方式 | 第20页 |
2.2.3 贷款期限 | 第20页 |
2.2.4 贷款形态 | 第20页 |
2.2.5 风险的计量 | 第20-21页 |
2.3 风险的控制 | 第21-23页 |
2.3.1 强化信贷风险的规避措施 | 第21-22页 |
2.3.2 分散信贷风险 | 第22页 |
2.3.3 使用风险转移策略 | 第22-23页 |
2.3.4 强化风险的监控与预警机制 | 第23页 |
2.3.5 风险补偿 | 第23页 |
2.3.6 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 第23页 |
2.4 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特殊性 | 第23-25页 |
2.4.1 政策风险 | 第23-24页 |
2.4.2 管理风险 | 第24页 |
2.4.3 信用风险 | 第24页 |
2.4.4 形象风险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校助学贷款风险考察 | 第25-38页 |
3.1 高校助学贷款的界定和种类 | 第25页 |
3.2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酝酿 | 第25-26页 |
3.2.2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 第26页 |
3.2.3 推广国家助学贷款 | 第26页 |
3.2.4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 | 第26-27页 |
3.2.5 生源地信用贷款逐渐成为主角 | 第27页 |
3.3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动态分析 | 第27-31页 |
3.3.1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综述 | 第27-29页 |
3.3.2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申、审、放、追”动态环节分析 | 第29-31页 |
3.3.3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产生机理 | 第31页 |
3.4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动态分析 | 第31-35页 |
3.4.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界定 | 第31-32页 |
3.4.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审、放、追”动态环节分析 | 第32-34页 |
3.4.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34-35页 |
3.5 两种助学信用贷款的对比研究 | 第35-37页 |
3.5.1 开办情况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5.2 发放情况对比 | 第36-37页 |
3.6 高校助学贷款发展趋势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 | 第38-51页 |
4.1 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原因 | 第38-44页 |
4.1.1 四大行为主体风险成因 | 第38-44页 |
(1) 学校层面风险成因 | 第38-39页 |
(2) 学生层面风险成因 | 第39-41页 |
(3) 银行层面风险成因 | 第41-43页 |
(4) 政府层面风险成因 | 第43-44页 |
4.2 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现状 | 第44-51页 |
4.2.1 广西区内高校助学贷款的考察 | 第44-47页 |
4.2.1.1 广西国家助学贷款开展情况 | 第44-46页 |
4.2.1.2 广西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4.2.2 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 第47-51页 |
4.2.2.1 学生层面 | 第47-48页 |
4.2.2.2 政府层面 | 第48页 |
4.2.2.3 银行层面 | 第48页 |
4.2.2.4 高校层面 | 第48-49页 |
4.2.2.5 系统层面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发达地区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经验借鉴 | 第51-58页 |
5.1 国外发达地区 | 第51-54页 |
5.1.1 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概况 | 第51-52页 |
5.1.2 日本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概况 | 第52页 |
5.1.3 英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概况 | 第52-53页 |
5.1.4 韩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概况 | 第53-54页 |
5.2 国内先进模式-----河南模式 | 第54-55页 |
5.2.1 “河南模式”的定义 | 第54页 |
5.2.2 “河南模式”助学贷款运行状况 | 第54-55页 |
5.3 借鉴 | 第55-58页 |
5.3.1 大学生征信系统的建立 | 第55-56页 |
5.3.2 商业信用的市场化运作 | 第56-57页 |
5.3.3 强化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职能 | 第57页 |
5.3.4 完善银行的助学贷款产品层次 | 第57页 |
5.3.5 构建多渠道的民间资助渠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控制广西区内高校助学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58-65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58-61页 |
6.1.1 建立助学贷款豁免制度 | 第58页 |
6.1.2 完善对高校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8-59页 |
6.1.3 建立社会诚信监督机制 | 第59页 |
6.1.4 重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新制度 | 第59页 |
6.1.5 通过立法,建立系统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体系 | 第59-60页 |
6.1.6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高校造血功能 | 第60页 |
6.1.7 创建政策性的中国教育投资银行 | 第60页 |
6.1.8 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立法进程,提高社会整体信用 | 第60-61页 |
6.2 银行层面 | 第61-62页 |
6.2.1 简化贷款程序,成立专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助学贷款业务 | 第61页 |
6.2.2 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延长贷款年限 | 第61页 |
6.2.3 从国家层面构建担保制度、风险分担以及教育担保机制 | 第61-62页 |
6.2.4 创新助学贷款业务范围 | 第62页 |
6.3 高校层面 | 第62-63页 |
6.3.1 强化高校资助工作人员管理水平 | 第62页 |
6.3.2 构建全面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 第62-63页 |
6.4 学生层面 | 第63-64页 |
6.4.1 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品质 | 第63页 |
6.4.2 加大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 第63页 |
6.4.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第63-64页 |
6.5 社会各界增加对贫困生资助的关注与扶持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全文的总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