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第一章 新时期(1978-1986)小说处女作概观 | 第12-21页 | 
| 第一节 新时期小说处女作相关数据 | 第12-14页 | 
| 第二节 小说处女作文学新质 | 第14-21页 | 
| 一、原始性 | 第14-16页 | 
| 二、自传色彩 | 第16-18页 | 
| 三、对主流话语的疏离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处女作的接受史 | 第21-30页 | 
| 第一节 处女作的“新变” | 第21-25页 | 
| 一、写作经验——从公共叙事到个人空间 | 第21-23页 | 
| 二、创作主体——专业性的增强 | 第23-24页 | 
| 三、小说观的嬗变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主流文学界的肯定与接纳 | 第25-30页 | 
| 一、无法回避的潮流 | 第25-27页 | 
| 二、接纳与荣耀:作品发表机制与文学奖项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三、被规训的青春书写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众声喧哗中的个性生成 | 第30-36页 | 
| 第一节 作家个人风格胎记的形成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对语言形式的开拓 | 第31-36页 | 
| 一、端倪:格非混杂的语言审美 | 第32-33页 | 
| 二、初显:莫言飞扬的语言想象 | 第33-34页 | 
| 三、语言的众声喧哗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反观与重审:小说处女作的文学史意义 | 第36-43页 | 
| 第一节 小说处女作的得与失 | 第36-37页 | 
| 一、政治性多于艺术性 | 第36-37页 | 
| 二、类型较为单一 | 第37页 | 
| 三、从行文到结构—技术上的不足 | 第37页 | 
| 第二节 文学流派的开启、文学思潮的形成和转换 | 第37-41页 | 
| 一、“伤痕文学”的论争的开启 | 第38-39页 | 
| 二、“伤痕文学”思潮的形成和转换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影响与启示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