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先秦贝丘遗址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7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5-17页 |
一、对象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对象的时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7-22页 |
一、贝丘遗址是遗址类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 第17-20页 |
二、史前农业文化研究中被忽略的渔猎研究 | 第20页 |
三、从贝丘遗址考察早期中国的渔猎经济因素 | 第20-22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22-53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22-40页 |
二、国外研究 | 第40-53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53-58页 |
一、相关学科的研究 | 第53-56页 |
二、本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56-58页 |
注释 | 第58-77页 |
第二章 贝丘遗址 | 第77-129页 |
第一节 遗址分布 | 第77-96页 |
一、空间分布 | 第77-90页 |
二、时间分布 | 第90-96页 |
第二节 贝丘遗址分类 | 第96-112页 |
一、贝丘遗址分类标准 | 第96-102页 |
二、贝丘遗址的类型 | 第102-112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12-113页 |
注释 | 第113-129页 |
第三章 贝丘遗迹 | 第129-205页 |
第一节 居址 | 第129-147页 |
一、天然洞穴 | 第129-132页 |
二、房址及建筑痕迹 | 第132-144页 |
三、居址反映的流动性和定居性 | 第144-147页 |
第二节 墓葬 | 第147-161页 |
一、考古发现 | 第147-151页 |
二、墓葬及其问题 | 第151-154页 |
三、人骨反映的贝丘人饮食结构 | 第154-161页 |
第三节 用火遗迹和特殊遗迹 | 第161-172页 |
一、用火遗迹 | 第161-170页 |
二、特殊遗迹 | 第170-172页 |
第四节 聚落形态 | 第172-194页 |
一、贝丘聚落的区域特征 | 第173-190页 |
二、贝丘聚落的演变 | 第190-19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94页 |
注释 | 第194-205页 |
第四章 贝丘遗物 | 第205-275页 |
第一节 自然遗物 | 第205-234页 |
一、动物遗骸 | 第205-223页 |
二、植物遗存 | 第223-234页 |
第二节 人工遗物 | 第234-255页 |
一、人工遗物的分类 | 第234-235页 |
二、农业和渔猎工具 | 第235-255页 |
第三节 贝类采集、加工和蚌器 | 第255-264页 |
一、采贝方式及工具 | 第255-258页 |
二、贝类加工及工具 | 第258-261页 |
三、蚌器 | 第261-26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64-265页 |
注释 | 第265-275页 |
第五章 贝丘经济 | 第275-319页 |
第一节 贝丘经济 | 第275-292页 |
一、贝丘经济分类标准 | 第275-279页 |
二、渔猎采集模式 | 第279-284页 |
三、亦渔亦农模式 | 第284-289页 |
四、农业模式 | 第289-292页 |
第二节 贝丘经济的演变 | 第292-302页 |
一、贝丘经济的变化 | 第292-298页 |
二、变化的原因 | 第298-302页 |
第三节 沿海经济与贝丘经济 | 第302-30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08-309页 |
注释 | 第309-319页 |
第六章 结论:从贝丘遗址到我国沿海半月形文化带 | 第319-325页 |
一、我国先秦沿海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319-320页 |
二、我国先秦沿海贝丘经济在先秦经济中的地位 | 第320-321页 |
三、中国先秦时期的沿海半月形文化带 | 第321-323页 |
注释 | 第323-325页 |
附表一 | 第325-353页 |
附表二 | 第353-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5-397页 |
附录 | 第397-403页 |
注释 | 第400-403页 |
后记 | 第403-4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