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物理化参数模拟与估测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3页
图表索引第13-25页
第1章 引言第25-36页
    1.1 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第25-30页
        1.1.1 高光谱遥感的基本概念第25页
        1.1.2 高光谱遥感的起源、现状及前景第25-26页
        1.1.3 高光谱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第26-30页
    1.2 水稻高光谱特性农学基础研究进展第30-32页
        1.2.1 国外水稻光谱特性农学基础研究进展第30-31页
        1.2.2 国内水稻光谱特性农学基础研究进展第31-32页
    1.3 研究工作的来源、意义和目的第32-36页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第36-50页
    2.1 试验设计第36-39页
        2.1.1 田间试验设计第36-38页
        2.1.2 水培试验设计第38-39页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9页
        2.2.1 研究方法第39页
        2.2.2 技术路线第39页
    2.3 测试方法第39-50页
        2.3.1 水稻发育期观测第39-41页
        2.3.2 测量仪器第41-43页
        2.3.3 光谱测定第43-44页
        2.3.4 水稻生物物理参数测定第44-46页
            2.3.4.1 叶面积测定第44-45页
            2.3.4.2 地上生物量测定第45-46页
            2.3.4.3 茎、叶、穗含水率测定第46页
            2.3.4.4 活体形态参数的测定第46页
        2.3.5 水稻生物化学参数测定第46-49页
            2.3.5.1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第46-47页
            2.3.5.2 全氮和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7-48页
            2.3.5.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48页
            2.3.5.4 淀粉含量测定第48-49页
        2.3.6 水稻主要生化成分的提取第49-50页
            2.3.6.1 稻米蛋白质的提取第49页
            2.3.6.2 稻米淀粉的提取第49-50页
第3章 水稻高光谱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第50-65页
    3.1 水稻高光谱的分析技术第50-54页
        3.1.1 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第50-51页
        3.1.2 基于光谱特征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第51-52页
        3.1.3 光谱匹配技术第52-53页
        3.1.4 光学模型方法第53-54页
    3.2 高光谱参数及其提取方法第54-61页
        3.2.1 高光谱参数第54-55页
        3.2.2 高光谱参数的提取、分析及比较第55-61页
    3.3 主要高光谱变量及回归模型第61-65页
        3.3.1 主要高光谱变量第61-63页
        3.3.2 主要回归模型第63-65页
第4章 水稻冠层、器官及其生化组分的光谱特征第65-79页
    4.1 水稻冠层与田间背景的光谱特征比较第65-66页
    4.2 水稻反射光谱特征第66-75页
        4.2.1 不同品种水稻冠层的高光谱特征第66-69页
        4.2.2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的水稻冠层高光谱特征第69-70页
        4.2.3 水稻植株各组分的高光谱特征第70-73页
        4.2.4 水稻冠层和叶片光谱的红边特征第73-75页
    4.3 水稻冠层的多角度光谱特征第75-76页
    4.4 稻米及水稻主要生化成分的高光谱特征第76-79页
第5章 水稻产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及精度分析第79-101页
    5.1 水稻生物物理参数及其与高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第79-82页
    5.2 水稻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相关分析第82-83页
    5.3 水稻产量与高光谱变量的相关分析第83-89页
        5.3.1 单产要素与冠层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第83-84页
        5.3.2 理论产量与冠层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第84-87页
        5.3.3 实际产量与冠层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第87-89页
    5.4 水稻产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第89-96页
        5.4.1 水稻理论产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第89-91页
        5.4.2 水稻实际产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第91-92页
        5.4.3 水稻遥感估产模拟模式比较第92-96页
    5.5 水稻产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96-99页
        5.5.1 水稻理论产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96-98页
        5.5.2 水稻理论产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98-99页
    5.6 小结第99-101页
第6章 水稻生物化学参数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及精度分析第101-138页
    6.1 水稻生物化学参数在各生育期间的变化第101-109页
        6.1.1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变化第101-105页
        6.1.2 全氮含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变化第105-106页
        6.1.3 粗蛋白质含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变化第106-108页
        6.1.4 稻穗粗淀粉含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变化第108-109页
    6.2 水稻生物化学参数及其相关性分析第109-112页
        6.2.1 叶片全氮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第109-110页
        6.2.2 谷穗粗蛋白质和粗淀粉、直链淀粉之间的相关性第110-112页
        6.2.3 籽粒全氮含量和茎、叶全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第112页
    6.3 从水稻高光谱中提取生物化学参数的可行性分析第112-114页
    6.4 水稻生物化学参数的高光谱估算模型第114-130页
        6.4.1 生物化学参数与高光谱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14-126页
            6.4.1.1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高光谱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14-118页
            6.4.1.2 茎、叶含氮量与高光谱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18-121页
            6.4.1.3 穗谷粗蛋白质和粗淀粉含量与高光谱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121-126页
        6.4.2 生物化学参数的高光谱变量估算模型第126-130页
            6.4.2.1 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第126-128页
            6.4.2.2 全氮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第128-129页
            6.4.2.3 粗蛋白质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第129-130页
            6.4.2.4 粗淀粉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第130页
    6.5 水稻生物化学参数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130-135页
        6.5.1 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130-132页
        6.5.2 全氮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132-133页
        6.5.3 粗蛋白质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133-134页
        6.5.4 粗淀粉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精度分析第134-135页
    6.6 小结第135-138页
第7章 水稻品质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分析及其监测模型第138-159页
    7.1 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及其影响因素第138-141页
        7.1.1 品种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第139页
        7.1.2 气候与生态环境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第139-140页
        7.1.3 栽种技巧和方法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第140-141页
    7.2 水稻品质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分析第141-142页
    7.3 水稻品质遥感监测综合模型第142-155页
        7.3.1 稻米粗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高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第142-149页
            7.3.1.1 稻米粗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其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分析第142-143页
            7.3.1.2 稻米粗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冠层高光谱的相关性分析第143-147页
            7.3.1.3 稻米粗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第147-149页
        7.3.2 稻米粗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光谱检测模型第149-151页
        7.3.3 稻米粗蛋白含量的综合监测模型第151-153页
        7.3.4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综合监测模型第153-155页
    7.4 精度分析、意义和前景第155-159页
第8章 水稻高光谱遥感的机理分析与探索第159-170页
    8.1 水稻“红边”特征的机理分析第159-164页
    8.2 水稻生化成分的光谱匹配分析第164-167页
    8.3 光谱匹配在水稻高光谱特征分析上的应用第167-169页
    8.4 小结第169-170页
第9章 讨论与结语第170-172页
    9.1 讨论与结语第170-171页
    9.2 研究新意与创新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8页
英文摘要第188页
附录: 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目录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外资公司低压配电产品贴牌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发动机水泵国产化出口项目的定价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