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汽车拥有量迅猛增长 | 第11页 |
1.1.2 汽车尾气排放的影响 | 第11-13页 |
1.1.3 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稳态工况法的相关研究与实施现状 | 第14-19页 |
1.2.2 稳态工况法限值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工作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3.1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21-22页 |
1.3.2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稳态工况法检测数据采集 | 第23-37页 |
2.1 稳态工况法检测流程 | 第23-24页 |
2.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4-33页 |
2.2.1 硬件系统 | 第25-29页 |
2.2.2 软件系统 | 第29-33页 |
2.3. 环保检测机构的数据采集 | 第33-35页 |
2.3.1 吉林省统一管理省内的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 | 第33-34页 |
2.3.2 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的基本情况及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数据预处理与数据分析理论 | 第37-51页 |
3.1 车辆排放限值区间的分类 | 第37-39页 |
3.1.1 车辆基准质量区间的分类 | 第37-38页 |
3.1.2 不同国标阶段时间点的划分 | 第38-39页 |
3.2. 车辆检测数据的查询与筛选 | 第39-42页 |
3.2.1 车辆检测数据的处理流程 | 第39页 |
3.2.2 ASM5025阶段车辆检测数据分类和筛选 | 第39-41页 |
3.2.3 ASM2540阶段车辆检测数据筛选 | 第41-42页 |
3.3 ASM限值分析的原则与车辆达标率区间的设定 | 第42-43页 |
3.4 相对浓度与累计频率曲线图 | 第43-46页 |
3.4.1 数据归一化处理方法 | 第43-44页 |
3.4.2 相对浓度与累计频率的计算 | 第44页 |
3.4.3 相对浓度与累计频率曲线图的绘制及分析 | 第44-46页 |
3.5 回归分析和灰色模型 | 第46-50页 |
3.5.1 一元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3.5.2 灰色模型GM(1,1)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稳态工况法限值分析 | 第51-67页 |
4.1 国标前阶段车辆ASM5025限值分析 | 第51-54页 |
4.1.1 车辆排气污染物相对浓度与累计频率散点连线图 | 第51-52页 |
4.1.2 车辆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分析 | 第52-54页 |
4.2 国标Ⅰ Ⅱ阶段与国标Ⅲ阶段车辆ASM5025限值分析 | 第54-57页 |
4.2.1 车辆排气污染物相对浓度与累计频率散点连线图 | 第54-55页 |
4.2.2 车辆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分析 | 第55-57页 |
4.3 国标Ⅳ阶段车辆ASM5025限值分析 | 第57-59页 |
4.3.1 车辆排气污染物相对浓度与累计频率散点连线图 | 第57-58页 |
4.3.2 车辆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分析 | 第58-59页 |
4.4 ASM2540限值分析 | 第59-63页 |
4.4.1 不同国标阶段车辆排气污染物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4.4.2 车辆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分析 | 第61-63页 |
4.5 ASM检测的推荐排放限值 | 第63-65页 |
4.5.1 要求最严格和最松的ASM检测推荐排放限值 | 第63-64页 |
4.5.2 吉林省ASM检测推荐排放限值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不同行驶里程的车辆排放研究 | 第67-79页 |
5.1 行驶里程区间的车辆数量分布 | 第67-68页 |
5.2 车辆排气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与行驶里程变化关系 | 第68-74页 |
5.2.1 车辆CO平均排放浓度与行驶里程变化关系 | 第68-70页 |
5.2.2 车辆HC平均排放浓度与行驶里程变化关系 | 第70-72页 |
5.2.3 车辆NO平均排放浓度与行驶里程变化关系 | 第72-73页 |
5.2.4 排气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随行驶里程变化分析 | 第73-74页 |
5.3 车辆排气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超标行驶里程预测 | 第74-77页 |
5.3.1 国标Ⅰ Ⅱ阶段车辆排气污染物排放超标行驶里程预测 | 第74-75页 |
5.3.2 国标Ⅲ和国标Ⅳ阶段车辆NO排放超标的行驶里程预测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3页 |
6.1 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