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国际汉语沉浸式教学的时代背景 | 第9页 |
2、本人海外教育实践及汉语教学经历 | 第9-10页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目的 | 第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对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进行探讨 | 第10-11页 |
(2) 对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提出思考 | 第11页 |
3、本文创新点 | 第11页 |
(1) 运用新材料 | 第11页 |
(2) 提出新思路 | 第11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对沉浸式汉语教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对美国汉语教学的研究 | 第12页 |
3、对美国教育理念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一、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发展 | 第14-17页 |
(一) 汉语沉浸式教学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 第14页 |
(二) 犹他州双语沉浸式教学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三) 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1、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历史背景 | 第15页 |
2、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历史 | 第15-16页 |
3、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现状 | 第16-17页 |
二、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17-25页 |
(一) 半沉浸式教学模式 | 第17-18页 |
1、汉语英语交替运用,同时学习共同进步 | 第17-18页 |
2、汉英教师协作教学,相互帮助优势互补 | 第18页 |
(二) 中文输入的教学环境 | 第18-21页 |
1、用中文进行语言交流,事半功倍提高能力 | 第18-19页 |
2、以中文营造学习环境,潜移默化营造氛围 | 第19-21页 |
(三) 教学内容及难度与非沉浸式教学模式相同 | 第21-25页 |
1、教学模式不同,课程内容相同——齐头并进 | 第21-23页 |
2、教学语言不同,评价标准相同——同等对待 | 第23-25页 |
三、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 第25-41页 |
(一) 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 第25-31页 |
1、积极主动的目标人群 | 第25页 |
2、发展壮大的教师队伍 | 第25-26页 |
3、日渐丰富的教学资源 | 第26-27页 |
4、其他教学的情况 | 第27-31页 |
(1) 汉英一致的课程安排 | 第27页 |
(2) 标准相同的教材内容 | 第27-28页 |
(3)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 第28-29页 |
(4) 一视同仁的教学评价 | 第29-31页 |
(二) 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课堂管理 | 第31-32页 |
1、赏罚分明的课堂管理 | 第31页 |
2、课堂管理实例 | 第31-32页 |
(三) Cascade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中的互动交往 | 第32-41页 |
1、关爱学生,建立情感——与学生的交往 | 第33-34页 |
(1) 与学生交往的重要性 | 第33页 |
(2) 与学生交往的实例 | 第33-34页 |
(3) 与学生交往的原则 | 第34页 |
2、主动配合,积极沟通——与搭档的交往 | 第34-35页 |
(1) 搭档教师的重要性 | 第34-35页 |
(2) 与搭档教师交往的实例 | 第35页 |
(3) 与搭档教师交往的原则 | 第35页 |
3、加强联系,交流思想——与家长的交往 | 第35-38页 |
(1) 美国家长的权利与重要性 | 第35-36页 |
(2) 家长参与的作用 | 第36-37页 |
(3) 与家长交往的原则 | 第37-38页 |
4、真诚待人,相互帮助——与其他同事的交往 | 第38-39页 |
(1) 与同年级教师的交往 | 第38页 |
(2) 与其他汉语教师的交往 | 第38页 |
(3) 与其他同事的交往 | 第38-39页 |
5、努力工作,适时交流——与校方管理者的交往 | 第39页 |
(1) Cascade小学校长的工作特点 | 第39页 |
(2) 与校方管理者交往的原则 | 第39页 |
6、融入环境,促进教学——互动交往的意义 | 第39-41页 |
四、对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思考 | 第41-45页 |
(一) 建立完善的模式体系 | 第41页 |
(二) 培养合格的教学师资 | 第41-42页 |
(三) 丰富学科的教学资源 | 第42页 |
(四) 开发合适的教材教辅 | 第42-43页 |
(五) 积极主动的课堂管理 | 第43页 |
(六) 重视阶段性教学评价 | 第43-45页 |
五、总结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图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