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含铜废水的工艺及设备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重金属废水概况 | 第11-12页 |
1.1.1 重金属废水概念、来源及危害 | 第11页 |
1.1.2 含铜废水的概况 | 第11-12页 |
1.2 含铜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2-16页 |
1.2.1 化学法 | 第12-13页 |
1.2.2 物化法 | 第13-15页 |
1.2.3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3 电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3.1 电吸附原理 | 第16-17页 |
1.3.2 电吸附的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1.3.3 电吸附技术与其他主要除铜技术比较 | 第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2页 |
1.4.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平行流模式处理含铜废水实验 | 第23-44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设计思路 | 第23-25页 |
2.2.1 实验参数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4-25页 |
2.3 实验材料、试剂、设备及装置 | 第25-27页 |
2.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5页 |
2.3.2 实验设备 | 第25-26页 |
2.3.3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4.1 活性炭纤维毡的预处理 | 第27页 |
2.4.2 极板的制作 | 第27-28页 |
2.4.3 极板的处理 | 第28页 |
2.4.4 电吸附除铜 | 第28-29页 |
2.4.5 Cu~(2+)浓度的测定 | 第29页 |
2.4.6 除铜效果的评价 | 第29-30页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0-42页 |
2.5.1 处理对象的确定 | 第30-34页 |
2.5.2 结构参数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2.5.3 操作参数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36-41页 |
2.5.4 极板的再生 | 第41-42页 |
2.5.5 能耗分析 | 第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垂直流模式处理含铜废水实验 | 第44-59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3.2.1 实验参数的选择 | 第44-45页 |
3.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5页 |
3.3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装置 | 第45-46页 |
3.3.1 实验材料、试剂 | 第45-46页 |
3.3.2 实验设备 | 第46页 |
3.3.3 实验装置 | 第46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3.4.1 活性炭纤维毡的预处理 | 第46-47页 |
3.4.2 极板的制作 | 第47页 |
3.4.3 极板的处理 | 第47页 |
3.4.4 电吸附除铜 | 第47-48页 |
3.4.5 Cu~(2+)浓度的测定 | 第48页 |
3.4.6 除铜效果的评价 | 第48页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8-56页 |
3.5.1 结构参数对电吸附除铜的影响 | 第48页 |
3.5.2 操作参数对电吸附除铜的影响 | 第48-54页 |
3.5.3 极板的再生 | 第54-55页 |
3.5.4 能耗分析 | 第55-56页 |
3.6 垂直流模式与平行流模式的性能对比 | 第56页 |
3.7 电吸附除铜与电渗析除铜比较 | 第56-5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除铜机理初步探究 | 第59-6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材料、设备 | 第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3.1 样品制备 | 第59-60页 |
4.3.2 形貌及成分表征 | 第60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0-64页 |
4.4.1 形貌表征 | 第60-61页 |
4.4.2 成分表征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5-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5.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66-67页 |
5.2.1 电沉积的临界电压 | 第66页 |
5.2.2 对实际含铜废水的处理 | 第66页 |
5.2.3 装置的放大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