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长春油田双阳组沉积层序与储层发育特征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16页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1.1 选题来源第12页
        1.1.2 选题研究意义第12页
        1.1.3 选题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15-16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6-19页
    2.1 地层第16-17页
    2.2 构造演化第17-19页
第3章 双阳组层序地层格架第19-43页
    3.1 层序地层划分与填充过程第19-24页
        3.1.1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发育特点第19页
        3.1.2 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第19-20页
        3.1.3 单井基准面旋回识别第20-24页
    3.2 双阳组双二段层序地层格架第24-29页
        3.2.1 多级旋回与层序内部构成第24页
        3.2.2 双阳组沉积地层充填模式第24-29页
    3.3 小层划分方法及方案第29-37页
        3.3.1 小层划分步骤第29页
        3.3.2 标志层法第29-32页
        3.3.3 旋回对比法第32-33页
        3.3.4 最大湖泛、洪冲积事件第33-35页
        3.3.5 沉积物特性与组合第35页
        3.3.6 测井曲线特征第35-36页
        3.3.7 小层划分方案第36-37页
    3.4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37-43页
        3.4.1 骨架对比网格第37页
        3.4.2 精细地层格架对比第37-41页
        3.4.3 单砂体剖面图第41-43页
第4章 双阳组双二段岩性和岩相特征第43-58页
    4.1 岩性和岩相的识别第43-55页
        4.1.1 岩性识别第43-45页
        4.1.2 岩-电关系模式第45-48页
        4.1.3 岩相的识别第48-55页
    4.2 各井纵向砂组岩相发育规律第55-56页
    4.3 连井剖面沉积相第56-58页
第5章 双阳组双二段储层特征第58-96页
    5.1 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第58-68页
        5.1.1 储层岩性下限第58-59页
        5.1.2 储层岩性特征第59-68页
    5.2 储层的成岩作用与孔隙类型第68-87页
        5.2.1 成岩作用第68-78页
            5.2.1.1 压实作用第69-71页
            5.2.1.2 压溶作用第71-73页
            5.2.1.3 胶结作用第73-75页
            5.2.1.4 交代作用第75-76页
            5.2.1.5 溶蚀溶解作用第76-78页
        5.2.2 孔隙类型第78-84页
        5.2.3 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影响第84-87页
    5.3 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及重点单砂层孔渗发育规律第87-96页
        5.3.1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87-88页
        5.3.2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88页
        5.3.3 单砂体孔渗发育规律第88-96页
第6章 双阳组双二段有效储层分布与控制因素第96-104页
    6.1 有效储层的概念第96页
    6.2 有效储层各数值指标第96-98页
    6.3 岩相与有效储层关系第98-99页
    6.4 层序界面与有效储层分布第99-102页
    6.5 次生孔隙带与有效储层规律第102-103页
    6.6 层序框架与储层发育规律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介电常数POSS/聚芳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