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结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中的混凝土恢复力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3 箍筋对约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第23-26页
        1.3.1 箍筋布置形式与箍筋间距的影响第24-25页
        1.3.2 箍筋总量与箍筋屈服强度的影响第25-2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2 典型约束混凝土滞回模型的分析与修正第27-53页
    2.1 Mander模型第27-33页
        2.1.1 Mander模型的介绍第27-29页
        2.1.2 关于Mander模型的讨论第29-33页
        2.1.3 Mander模型的特点第33页
    2.2 张秀琴模型第33-37页
        2.2.1 张秀琴模型的介绍第33-35页
        2.2.2 关于张秀琴模型的讨论第35-36页
        2.2.3 张秀琴模型的特点第36-37页
    2.3 Sheikh模型第37-39页
        2.3.1 Sheikh模型的介绍第37-38页
        2.3.2 关于Sheikh模型的讨论第38页
        2.3.3 Sheikh模型的特点第38-39页
    2.4 Kent-Park模型及Park模型第39-41页
        2.4.1 Kent-Park模型及Park模型的介绍第39-40页
        2.4.2 关于Kent-Park模型及Park模型的讨论第40页
        2.4.3 Kent-Park模型及Park模型的特点第40-41页
    2.5 Saatcioglu模型第41-43页
        2.5.1 Saatcioglu模型的介绍第41-42页
        2.5.2 关于Saatcioglu模型的讨论第42-43页
        2.5.3 Saatcioglu模型的特点第43页
    2.6 Fafitis模型第43-46页
        2.6.1 Fafitis模型的介绍第43-44页
        2.6.2 关于Fafitis模型的讨论第44-46页
        2.6.3 Fafitis模型的特点第46页
    2.7 袁锦根模型第46-48页
        2.7.1 袁锦根模型的介绍第46-47页
        2.7.2 关于袁锦根模型的讨论第47-48页
        2.7.3 袁锦根模型的特点第48页
    2.8 Blakeley滞回规则第48页
    2.9 Park滞回规则第48-49页
    2.10 焦点模型与邹离湘模型第49-51页
        2.10.1 焦点模型第49-50页
        2.10.2 邹离湘模型第50-51页
    2.11 本文提出的滞回规则第51-52页
    2.12 程序框图第52-53页
3 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动力分析第53-64页
    3.1 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第53-57页
        3.1.1 结构分析模型第53-54页
        3.1.2 单元模型第54-56页
        3.1.3 恢复力模型第56-57页
    3.2 本文所采用的纤维模型简介第57-60页
        3.2.1 纤维模型简介第57-59页
        3.2.2 本方法的主要优缺点第59-60页
    3.3 材料模型第60-64页
        3.3.1 钢筋的本构模型第60-62页
        3.3.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第62-64页
4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压弯试件的模拟分析第64-87页
    4.1 有关试验数据的介绍第64-68页
        4.1.1 来自文献[36]的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第64-67页
        4.1.2 来自文献[38]的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第67-68页
    4.2 各模型应力-应变曲线的比较、分析第68-73页
    4.3 滞回规则对试件Unit1、Unit4的模拟结果的影响第73-78页
    4.4 骨架曲线对各试件模拟结果的影响第78-86页
    4.5 结论第86-87页
5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模拟分析第87-103页
    5.1 结构基本情况介绍第87-88页
    5.2 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准备第88-90页
        5.2.1 施加在结构上的荷载与质量第88页
        5.2.2 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模型中的参数第88-90页
        5.2.3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第90页
    5.3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第90-103页
        5.3.1 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第91-97页
        5.3.2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第97-103页
6 结语第103-106页
    6.1 本文所作的工作第103页
    6.2 本文取得的初步结果第103-105页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附录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下一篇:初中几何演绎推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