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铨心性论思想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四)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 一、傅金铨心性论思想的历史背景 | 第13-17页 |
| 二、存心养性——傅金铨儒家心性论 | 第17-28页 |
| (一)心的角度 | 第17-19页 |
| 1.心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心的作用 | 第18页 |
| 3.尘心与真心 | 第18-19页 |
| (二)性的角度 | 第19-22页 |
| 1.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 第19页 |
| 2.性与命 | 第19-21页 |
| 3.性与理 | 第21-22页 |
| (三)存心养性 | 第22-28页 |
| 1.虚其心与放其心 | 第22-25页 |
| 2.主敬与诚意 | 第25-26页 |
| 3.理与欲 | 第26-28页 |
| 三、修心炼性——傅金铨道教心性论 | 第28-41页 |
| (一)心的角度 | 第28-33页 |
| 1.心的概念 | 第28-31页 |
| 2.真心与尘心 | 第31-32页 |
| 3.天地之心与凡人之心 | 第32-33页 |
| (二)性的角度 | 第33-36页 |
| 1.真性 | 第33-34页 |
| 2.性与情 | 第34-35页 |
| 3.性与命 | 第35-36页 |
| (三)修心炼性 | 第36-41页 |
| 1.观其心 | 第37-38页 |
| 2.澄其心 | 第38-39页 |
| 3.积累功德 | 第39-41页 |
| 四、明心见性——傅金铨佛教心性论 | 第41-51页 |
| (一)心的角度 | 第41-44页 |
| 1.心即是佛 | 第41-42页 |
| 2.心与意、识 | 第42-43页 |
| 3.心与法 | 第43-44页 |
| (二)性的角度 | 第44-46页 |
| 1.佛性 | 第44-45页 |
| 2.菩提性 | 第45-46页 |
| (三)明心见性 | 第46-51页 |
| 1.明心见性 | 第46-47页 |
| 2.顿悟成佛 | 第47页 |
| 3.参修公案 | 第47-51页 |
| 五、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