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装卸机械论文--自动式装卸车论文

新型电驱动叉车举升系统及其节能效果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叉车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1.1.2 叉车性能评估第13页
    1.2 工程机械的节能方法第13-15页
        1.2.1 新能源技术第14页
        1.2.2 混合动力技术第14页
        1.2.3 能量回收技术第14-15页
        1.2.4 提高工作装置的能量利用率第15页
    1.3 叉车举升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第15-18页
        1.3.1 现役叉车举升系统第15-16页
        1.3.2 叉车举升系统工作能量流动途径第16-17页
        1.3.3 举升机构传动副第17页
        1.3.4 动力源的控制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传动系统设计第19-43页
    2.1 举升系统的工作要求第19-26页
        2.1.1 叉车举升系统的工作原理第19-20页
        2.1.2 柳工叉车CPD30技术参数第20-21页
        2.1.3 动态举升过程分析第21-23页
        2.1.4 动态举升过程仿真第23-25页
        2.1.5 其他要求第25-26页
    2.2 传动方式及其布置第26-30页
        2.2.1 传动方式第26-29页
        2.2.2 系统布局第29-30页
    2.3 传动机构设计第30-38页
        2.3.1 原动机选型第30-35页
        2.3.2 滚动螺旋副设计第35-36页
        2.3.3 同步带传动设计第36-37页
        2.3.4 制动器选型第37-38页
    2.4 系统物理学参数第38-42页
        2.4.1 参数分类第38页
        2.4.2 物理学参数的计算与统计第38-41页
        2.4.3 举升系统物理学参数属性与取值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机械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第43-65页
    3.1 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字仿真分析法第43页
    3.2 功率键合图理论第43-47页
        3.2.1 功率键合图的构成元素第44-46页
        3.2.2 功率键合图方法的运用步骤第46-47页
    3.3 举升系统键合图模型第47-51页
        3.3.1 基本键合图模型第47-48页
        3.3.2 键合图模型简化第48-51页
    3.4 举升系统状态方程第51-58页
        3.4.1 变量确定第51页
        3.4.2 键合图元的特性方程第51-53页
        3.4.3 非积分因果关系状态变量代换消元第53页
        3.4.4 势守恒方程与流守恒方程第53-55页
        3.4.5 系统输出变量表达式第55-56页
        3.4.6 举升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第56-57页
        3.4.7 参数计算信息流第57-58页
    3.5 系统特性分析第58-62页
        3.5.1 键合图元参数确定第58-60页
        3.5.2 举升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具体化第60-61页
        3.5.3 系统能控性第61-62页
    3.6 举升系统的数字仿真方法第62-64页
        3.6.1 数值计算方法及其选择第62-63页
        3.6.2 计算步长的确定第63-64页
    3.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与驱动第65-83页
    4.1 无刷直流电机及其控制、驱动方法第65-68页
        4.1.1 无刷直流电机的特点第65-66页
        4.1.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驱动系统构成第66-67页
        4.1.3 无刷直流电机的双闭环调速控制第67-68页
    4.2 基于模糊PID的电机控制第68-72页
        4.2.1 PID控制原理第68-69页
        4.2.2 模糊控制第69-71页
        4.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模糊PID控制器第71-72页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过程第72-77页
        4.3.1 控制器参数整定第72-73页
        4.3.2 定义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第73-74页
        4.3.3 输入变量模糊化与输出变量解模糊第74-75页
        4.3.4 模糊规则第75-77页
    4.4 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第77-82页
        4.4.1 转子位置检测第77-80页
        4.4.2 六步梯形换相第80-81页
        4.4.3 PWM换相调压第81-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举升系统动态仿真第83-101页
    5.1 仿真软件介绍第83页
    5.2 给定转速信号发生模块第83-84页
    5.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驱动模块第84-91页
        5.3.1 无刷直流电机模型第84-85页
        5.3.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第85-86页
        5.3.3 转速调节器第86-88页
        5.3.4 电流调节器第88-91页
    5.4 举升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第91-94页
        5.4.1 系统系数矩阵计算第92页
        5.4.2 控制矢量计算第92-93页
        5.4.3 状态空间表达式求解第93页
        5.4.4 其它功能第93-94页
    5.5 电源与测量模块第94-95页
        5.5.1 工作效率的计算方法第94页
        5.5.2 效率计算的仿真实现第94-95页
    5.6 举升过程动态仿真第95-100页
        5.6.1 仿真模型整体第95-96页
        5.6.2 仿真结果第96-100页
    5.7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举升实验第101-119页
    6.1 实验台搭建第101-113页
        6.1.1 传动机构设计第101-103页
        6.1.2 支撑结构设计第103-106页
        6.1.3 电控系统第106-110页
        6.1.4 检测设备与电路第110-113页
    6.2 实验方案第113-114页
        6.2.1 实验目的第113页
        6.2.2 实验方法第113页
        6.2.3 实验步骤第113-114页
    6.3 实验结果第114-118页
        6.3.1 实测曲线第114-117页
        6.3.2 实验结果数据统计第117页
        6.3.3 实验结论第117-118页
    6.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0页
    7.1 总结第119页
    7.2 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级市市辖区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
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的动迁社区治理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