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ARTP诱变与基因定向改造选育腺苷高稳产菌株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7页
    1.1 腺苷简介第11-15页
        1.1.1 腺苷的理化性质第11-12页
        1.1.2 腺苷生理机能第12-14页
        1.1.3 腺苷应用第14-15页
    1.2 腺苷的生产方法第15-21页
        1.2.1 腺苷主要的工业化生产方法及特点第15-16页
        1.2.2 核苷类物质在枯草芽孢杆菌内的合成途径第16-18页
        1.2.3 嘌呤核苷酸物质合成的调节位点和腺苷的育种方法第18-21页
    1.3 国内外腺苷生产菌种选育的发展状况第21-22页
    1.4 传统的诱变育种方法第22-24页
    1.5 基因敲除第24页
    1.6 腺苷发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1.7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7-31页
        2.1.1 菌种和质粒、载体第27-28页
        2.1.2 主要试剂第28-29页
        2.1.3 主要仪器第29页
        2.1.4 主要溶剂第29-30页
        2.1.5 培养基第30-31页
    2.2 实验方法第31-41页
        2.2.1 营养缺陷型鉴定方法第31-32页
        2.2.2 回复突变率测定第32页
        2.2.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腺苷含量第32-33页
        2.2.4 菌种的ARTP诱变处理方法第33-34页
        2.2.5 诱变菌株筛选第34-35页
        2.2.6 突变菌株的稳定性考察第35页
        2.2.7 B. subtilis DI4-24R菌株DNA的制备第35-36页
        2.2.8 B. subtilis DI4-24R菌株hisC基因上下游DNA序列片段的合成第36页
        2.2.9 上下游同源臂的连接第36-37页
        2.2.10 构建带有下游同源臂的质粒T-H第37-38页
        2.2.11 同源重组质粒pMAD-H的构建(采用in-fusion方法)第38-39页
        2.2.12 B. subtilis感受态的制备方法第39页
        2.2.13 B. subtilis电转化方法和同源重组第39-4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1-65页
    3.1 出发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遗传性状鉴定第41-44页
        3.1.1 出发菌株的纯化第41页
        3.1.2 DI4-24 与DI4-24R的遗传学性状和产腺苷能力第41-43页
        3.1.3 DI4-24R菌株连续传代产苷稳定性的检测第43-44页
    3.2 B. subtilis DI4-24R的ARTP诱变育种第44-53页
        3.2.1 菌株B. subtilis DI4-24R生长曲线第44-45页
        3.2.2 ARTP诱变致死率曲线的测定第45页
        3.2.3 不同ARTP诱变时间效率的测定第45-46页
        3.2.4 ARTP诱变处理后突变株的筛选第46-49页
        3.2.5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第49页
        3.2.6 诱变菌株的产苷性能检测第49-51页
        3.2.7 高稳菌株AR-27 的形态观察第51-52页
        3.2.8 讨论第52-53页
    3.3 B. subtilis AR-27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第53-57页
        3.3.1 黄嘌呤、组氨酸含量对AR-27 腺苷产量的影响第53-54页
        3.3.2 葡萄糖含量对AR-27 腺苷产量的影响第54-55页
        3.3.3 有机氮源含量对AR-27 腺苷产量的影响第55-56页
        3.3.4 AR-27 菌株在优化培养基后的腺苷产量第56-57页
    3.4 DI4-24R菌株的hisC基因敲除第57-65页
        3.4.1 引物设计及hisC基因前后同源臂片段的合成第57-59页
        3.4.2 前后同源臂的连接与目的基因的构建第59-61页
        3.4.3 同源重组质粒pMAD-H的构建第61-63页
        3.4.4 将质粒pMAD-H转化至B. subtilisDI4-24R第63-64页
        3.4.5 同源重组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64页
        3.4.6 讨论第64-65页
第四章 结论第65-67页
    4.1 高产腺苷菌株DI4-24 退化的原因为组氨酸缺陷型高频率地回复突变所引起.第65页
    4.2 ARTP诱变获得高稳产菌株AR-27第65页
    4.3 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中AR-27 菌株产苷性能得到提高第65页
    4.4 成功构建hisC缺失的重组质粒T-H第65页
    4.5 同源重组质粒pMAD-H的构建及B. subtilisDI4-24R(pMAD-H)转化菌株的获得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sa-miR-146a通过抑制NF-κB通路诱导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凋亡的研究
下一篇:匹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退缩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